创新举措 务实进取 全省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扎实推进
今年以来,全省动物卫生监督系统紧紧围绕“强基础、抓规范、促提高”三年行动方案,扎实推进动物卫生监督各项工作任务,积极探索,创新举措,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动物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管理模式,在动物卫生监督、输入性畜禽产品监管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方面走出了新的路子。
一、三年行动强基工程初见成效。全省着力推行响水县的“派出机构+协检员”产地检疫模式和宝应县的生猪机械化集中定点屠宰检疫模式。各地根据相关工作要求,创新举措,务实进取。一是加强派驻机构建设。南通市确定如东县、海安县先行试点,结合“五有”乡镇兽医站建设项目,全面加强和规范乡镇派驻机构建设。二是加强报检点规范化建设。苏州、常州、徐州、淮安、宿迁等地均开展了报检点的灯箱标识、报检标示牌、公示板和宣传板的统一订制工作。三是加强动物检疫队伍建设。泗洪县积极组建协检员队伍,全县已有131名协检员到岗到位;建湖县每村聘请一名防疫员;滨海县为38名检疫员和执法人员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保险,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四是加强执法装备建设。扬州市及邗江区、维扬区、开发区、仪征市新添置了执法设备,购置了执法车辆,市本级还统一了执法工作服装。
二、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有力。为确保国庆、中秋节日期间畜产品质量安全,南京、徐州、扬州、泰州等地均组织开展了以迎国庆、保安全为主题的动物卫生监督专项整治行动。苏州市拓展监管面,加强对超市、卖场等新兴畜产品销售场所和畜产品重点采购单位的监督检查力度,完善检疫台帐建设,推行质量承诺制度。连云港充分发挥省际畜禽运输检查消毒站的作用,严查违法贩运病死猪行为。宿迁、盐城等地在执行监督检查时,邀请新闻媒体跟踪报道,加强宣传与群众监督。泰州市出台了动物卫生监督检查工作规范、动物防疫场所日常监管办法等工作制度,加强监督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三、输入性动物及其产品监管推陈出新。通过加强与上海、浙江等外省(市)同行间的交流学习,我省在输入性动物及其产品安全监管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无锡市政府投入资金,农林、工商、经贸三部门在屠宰场、肉品交易市场和农贸市场共同建设可追溯体系,统一实行IC卡交易管理。苏州市会同市屠宰办对城区33家外来肉品供应商实施登记备案管理。徐州市强化输入性动物及动物产品入境报验制度,严格查证验物,车车登记消毒。南京市拟通过地方立法的方式加强输入性动物及其产品监管。
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不断强化。为切实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常州市要求以镇(街道)为单位,成立专门班子,负责监管和落实辖区内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工作,并与常州立华公司合作建立高标准的无害化处理场。苏州市财政每年安排无害化处理补贴经费30万元。靖江市今年财政拨款80万元用于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扬州维扬区、广陵区对采取无害化处理的病死猪按每头2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