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贵州紫云:支部+协会 畜牧业经济腾飞的引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6-30  作者:牛博  浏览次数:206

贵州省紫云自治县积极探索依靠党建抓协会、抓好协会促产业的路子,大力扶持畜牧业农村经济协会,有效地提高了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畜牧业生产一年一个新台阶。2008年,全县存栏牛、猪、羊、鸡247.62万头(只),比2003年增加113.37万头(只),年均增长13%;畜牧业产值从2003年的1.73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4.086亿元,年均递增19.1%;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畜牧业的比例从2003年的31.5%增加到2008年的56.3%。目前,全县178个畜牧业经济协会正引领着全县畜牧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协会造就养牛专业村

坝羊乡大坡村养牛协会是该县成立较早且管理完善的村级畜牧业经济协会之一,2004年1月成立时有会员28户,到2008年底发展到248户,养牛1294头,户均5.2头;协会资产从5万元增加到50余万元。2006年,该协会被贵州省农业厅命名为第一批省级试点协会。

2006年,村党支部组织协会党员11人组建党小组,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负责人。健全制度,规范党员管理,通过设岗定责、结对帮扶等方式,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为了保证会员群众发展有平台,协会在加强内部管理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的支持。截止2008年底,协会先后争取上级资金200多万元,修建集中牛舍32栋3700多平方米;种植牧草4000余亩;完善村兽医防疫室和肉牛品种改良点,为协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协会每年收取会员会费20元后,为会员提供牛群疫病防治、配种、牧草种植与管理等无偿服务,并根据会员的发展计划给予部分贷款;聘请市、县有关专家和技术员到村里对群众进行种草养牛配套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并对协会会员进行重点扶持,形式包括优先使用协会集中牛舍、协调解决种草地块,优先解决购牛贷款等,并给予草种、肥料等方面补助。目前已培养24名观念新、技术好、善管理的致富能手,并把他们发展成为党员,既有效增强了他们发展种草养牛的信心,又使他们自愿地担负起指导、帮助其他群众的责任来,真正地发挥了农村科技二传手的作用。

协会领导班子在定期走访会员的基础上,每半年组织召开一次会员大会,由会员对协会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民主测评。协会每年定期举办一次杂交牛比赛大会,对优秀杂交牛养殖农户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肉牛品种改良和发展种草养牛的积极性。会员饲养出栏的肉牛,由协会统一组织销售并按每头5元收取费用,作为协会集体资金。协会将集体资金的60%作为发展资金,用于支持群众;20%作为协会风险基金,当会员饲养的牛群因不可抗拒因素遭受损失时,协会按其饲养成本的60%给予补助。协会将集体资金使用情况定期向会员公开,接受监督。

协会有效的运行机制为打造养牛专业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8年底,大坡村80%以上的农户从事种草养牛并加入协会,年均获得10000元以上的纯收入。半边街组农民李玉明2005年秋季种草4.5亩,从协会借款5000元购买3头瘦牛育肥,三个月后出售获利3115元;2006年他在协会的帮助下扩大种草面积,按每年每平方米3元租用协会的集中牛舍累计饲养出栏肉牛38头,获利37400多元,成为当地养牛致富的“状元户”。半边街组农民艾勇在协会的帮助下,白手起家,发展成为年存栏牛20头以上的种草养牛专业户。

生猪带着丙贡农民糠箩跳米箩

“岩山头,喝碗米汤象吃油;要想吃碗大米饭,除非坐在月子头。”这首山歌是板当镇丙贡村群众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写照。但该村党支部不等、不靠、不望,从产业结构调整入手,利用广大群众有养猪经验的优势,发动群众饲养母猪,并组织成立养猪协会及其党组织,有效推动了该村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

协会从邀请市、县有关专家或技术员到村培训入手,把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和提高养殖技术水平作为确保协会运作良好的基础工作抓好抓实。先后聘请专家或技术员30多人次到村培训群众2200余人次,组织协会党员64人次到外地参观学习。通过培训,协会41名党员全部成为致富能手,他们在实际生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传、帮、带作用。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资金30余万元支持协会建设,先后修建猪舍314间3400多平方米,购进良种公猪8头,纯种母猪34头;配置生猪人工授精等畜牧兽医器械;完善协会内部设备设施,确保协会技术服务有平台,会员发展有基础。会员每年交纳50元会费,享受协会免费技术服务,如果经免疫后的猪群发生疫病,造成的损失由协会按80%成本赔付。协会用上级支持、组织会员猪群销售提成、社会捐赠等构成的集体资金的60%作为滚动发展基金,用于为会员或非会员农户提供购买种母猪资金,待该母猪产生效益后,农户向协会交付1头20公斤重的仔猪,协会再将该种母猪转移支持其他农户饲养……照此循环,逐步壮大协会生猪养殖规模。制定生猪养殖技术手册,实行“五统一”服务(统一圈舍改造、统一猪种、统一饲料兽药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有效规范了农户生产和市场行为。

2005年以来,丙贡村群众饲养的三元杂交仔猪占领了当地比较大的市场份额,甚至出现过预订的良好局面,养殖农户获得了很好的效益,带动了本村及周边村寨更多的群众发展母猪养殖。2008年,该村母猪养殖农户达到161户,占全村农户总数的61%,饲养母猪515头,户均3.2头;当年产三元杂交仔猪8300多头,销售收入370余万元,户均获纯收入18000元以上,过上了富裕日子。原来的“三不村”(有女不嫁丙贡、有亲不走丙贡、赶场不赶丙贡)变为“三要村”(姑娘要嫁丙贡、亲戚要走丙贡、赶场要赶丙贡)。

塘坊村养鸡协会开创紫云订单农业先河

林下种草养鸡技术自2001年7月在紫云自治县推广应用以来,以其投资少、见效快、风险低、回报高等优点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2006年,全县共有1100多农户发展林下种草养鸡,出栏草地优质鸡350多万只,户均获利1万元以上。为了降低单个养鸡农户的运营成本,增强抗风险能力,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养鸡产业,水塘镇塘坊村党支部组织养鸡农户成立了养鸡协会,为该村做大做强养鸡产业的有力引擎。

按照“一排鸡圈、一片草地、一套设备”的原则,由协会筹集资金统一修建鸡苗育雏室和活动式简易鸡舍、统一规划饲养区域并建植放牧草地、统一配置设备,建立服务平台。三年多来,协会累计建成鸡苗育雏室12间238平方米,修建活动式简易鸡舍79间2370平方米,种草630亩,购置常用医疗器械和药品,保证了农户养鸡有地点、协会服务有场所、技术诊疗有设备。协会对集体资金实行统一核算、统一使用,35%用于建立会员风险基金,当会员养鸡遭受重大损失时,协会按其投入成本的80%给予补助;40%作为协会滚动发展基金,借鉴项目实施的经验,对基础较差的会员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第一、二批鸡饲养出栏后还本,不付息,确保其具备发展中等规模林下养鸡的能力。

由于协会饲养出栏的鸡数量多、质量好,吸引了各路客商纷纷到塘坊村收购林下鸡,加之协会守信用,重合同,声誉高,很多客商与协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2006年10月,贵阳绿源禽业有限公司与塘坊村养鸡协会签定了生产与供货合同,协会每年向公司提供20万只以上成鸡。合同的签定,开创了紫云自治县订单农业的先河,创造了“支部+公司+协会+农户”的运作典型。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