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畜牧业前连种植业,中连加工业,后连流通与服务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支撑,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面对全市加快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两个率先”的新要求,宜都畜牧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重点,坚持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态化和组织化,走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数量、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努力把宜都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着力建设畜牧大市。一是科学规划。2008年,宜都已进入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山羊生产大市。如何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立足宜都土地资源、环境条件,全市畜牧业发展目标必须科学合理定位。根据各方面因素综合分析,以出栏生猪100万头、山羊30万只、家禽1000万羽、肉牛2万头为宜。实现上述目标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来自畜牧业,畜牧业总产值将占农业总产值的60%。二是合理布局。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发挥优势、合理布局的原则,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经济区划,建设巩固畜牧商品基地群。从宜都实际来看,沿江平原5个乡镇主攻猪、禽,围绕服务大中城市,发展城郊型畜牧业,突出抓好畜产品加工和市场建设,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山区5个乡镇主攻草食畜禽,充分利用草山资源,大力发展养羊、养牛。三是适度规模。畜牧业效益在规模。传统的畜牧业以家庭养殖为主,现代畜牧业则以规模化养殖为主。据专家测算,畜牧养殖要有好的效益,养猪年出栏达到500头以上,养鸡存笼在1000只以上。分散养殖不仅经济效益低下,而且因养殖标准不一、技术管理参差不齐、疫病防疫难以保障等原因,经不起市场风浪的冲击和检验。随着畜禽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全面推行,散养模式面临着生存挑战。规模化养殖必须实行专业化布局、集约化养殖、标准化生产。要大力建设养殖小区,培育养殖大户,着力提高规模养殖的比重,尽快达到50%以上。建设养殖小区,必须按照企业和农户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管理水平,根据当地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周边农作物和土地对畜禽废弃物的消纳能力,力求适度规模而避免盲目贪大求洋。要集中规划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畜禽养殖小区,支持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和规模饲养场建设。要整合各种资源,在用地、规划、技术、信息和销售等方面做好指导和服务。
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着力提高质量安全水平。畜牧业发展的潜力很大,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在安全。无污染、无残留和无公害的绿色、安全、营养食品日益成为食品生产的发展方向,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是防疫抓实。畜牧业的成败在防疫。畜牧业是活体养殖,防疫这一关过不了,发展得越多,损失越大;发展得越快,损失越快。要强化强制免疫注射工作,切实做到“三个确保”、“六个100%”和“五个不漏”。对新补栏畜禽及时补免,并及时组织对免疫注射情况进行客观评估,逐村逐户核查免疫密度,在层层自查的基础上,组织进行抽查和抗体监测,确保免疫质量和效果。要加强对各类饲养场、屠宰场(点)、牲畜交易市场、中转站和养殖密集区等五类地区的消毒,积极发动群众对养殖场所的环境卫生进行综合整治,消灭蚊、蝇、虱等昆虫,切断传播途径,确保重点环节不留隐患。要畅通信息渠道,着力打造市、乡、村、组(协防员)四级监控网络,充分发挥防疫监督员、协防员,动物诊疗人员和村干部的疫情报告观察员的作用,组织集中培训,明确工作职责和报告程序,一旦出现疫情,严格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防止疫情扩散。二是监管抓硬。在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中推行“六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用料、统一用药、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从源头上杜绝滥用药物以及各种饲料添加剂的行为,最终实现对畜产品从养殖场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管理。要以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为契机,规范产地环境、饲养、用药、防疫标准,控制农残、药残。要加快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加强对畜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包装标志、市场准入等全程监管。三是检疫抓严。产地、运输、屠宰和市场监管是动物卫生监督的主要途径,畜牧部门主要职责之一就是要确保运输、屠宰检疫率达到100%,对于检出病死畜禽及产品,及时督促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强对畜禽屠宰、经营环节的监管,严厉打击贩卖、转运、加工、贮藏、销售病死和死因不明畜禽的违法行为,确保“放心肉蛋奶”上市。我市交通方便,畜禽运输四通八达,很容易导致动物疫病传入传出,必须加强边境防堵工作。5个动物检疫报检点要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查证验物,严格消毒,强化对畜禽调运的监管,坚决堵住源头,防止外疫传入。
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着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才能避免发展中的片面性和发展中的失调、失衡、不可持续,从而实现科学发展。一是转换理念。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要促进人、畜禽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畜牧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二是突出重点。发展生态畜牧业,主要任务是抓好畜禽养殖污染的综合治理。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为目标,坚持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有机结合,积极推广雨污分流、清洁生产、干湿分离等生态养殖技术,加快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向肥料、燃料、饲料的资源转化,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三是综合整治。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加大对现有养殖加工企业的环境整治力度,使畜禽粪便、病死畜禽、废物废水等切实做到无害化处理,达标排放。对新建畜禽养殖加工企业要坚持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步”:即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使用,防止污染,保护生态。要大力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及其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设计等融为一体,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着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要突出统筹,在发展方式转变上突破,促进科学发展。一是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由于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传统习惯不同,在发展选择上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区域特色和区域优势,注重优势产业的集成,打造畜产品优势产业带。根据我市畜牧业发展区域格局,突出生猪和山羊两大优势产业,提高优势产业的集成度和优势畜产品的集中度,并立足基地建立完整的生产、加工、流通产业链,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二是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按照政府推动、政策牵动、示范带动、市场拉动的思路,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要以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畜禽养殖小区为重点,改变人畜混居、畜禽混养的落后饲养状况。要实行建场审批制度,对新建的畜禽养殖场,应经畜牧、环保部门统一审核、审批,凡场址选择、饲养规模、环保条件、技术力量、疫病控制、布局结构等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允许兴建;对于小规模的养殖场户,要坚持“三进三结合”,即进入规模、进入小区、进入市场,与龙头企业相结合、与沼气工程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标准化、生态化、园林式养殖小区,促进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三是提高科技含量。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技术推广队伍,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逐步从保证畜产品供给向保障畜产品质量转变,从增加产量向增加收入转变,从单项技术向综合配套技术转变。大力发展降低成本与节约资源的技术,大力发展标准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建立畜牧业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技术体系,加强生产过程中各项技术的综合运用和产前、产中、产后技术的组装配套,提升畜牧业生产经营水平。四是实行产业化经营。要积极探索和创新畜牧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和运作机制,积极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它们在带动畜牧业发展、畜产品开发、新技术引进和示范带动等方面的作用。要通过几年的努力,使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同时,通过行业协会建立完善的龙头企业与饲养户间利益联结机制,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和农户盈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