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关于广安区现代畜牧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6-04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159

2002年以来,广安市广安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度重视畜牧产业发展与壮大,采取项目推动、大户带动、龙头推动等措施,连续8年出台并完善《加快畜牧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从政策优惠、技术服务、财政投入、品种改良、圈舍改造、用地用电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为全区畜牧业驶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发展现状

2008年,全区畜牧业产值达18.7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49.59%,已成为我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大骨干产业,主要呈现三个特点。

1、畜禽出栏稳定增长。据统计,2008年,全区出栏生猪122.48万头、家禽880.65万只、肉牛1.39万头、羊12.68万只、兔66.08万只,同比分别增长3.34%、7.71%、5.87%、7.46%,肉类总产量10.79万吨,产禽蛋1.85万吨,产奶701吨。

2、养殖规模日益壮大。坚持走业主工厂化养殖与农户小群体养殖相结合的路子,大力推进适度规模养殖,提升畜牧产业化经营水平。目前,全区共有规模养猪场213个、规模养鸡场31个、万头猪场2个,年出栏生猪1000头以上的养殖场89户,年出栏10头以上的养殖户32000户,养殖专业村65个,养殖小区48个,2007年成功申报为全国出栏生猪100万头大区(县)。

3、品种改良稳步实施。积极推广肉牛、生猪等优良品种改良工程,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加强对农户(业主)外种猪引进、圈舍改造、修建无害化处理粪便沼气池等进行补助,逐步实现畜禽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2002年以来,全区累计引进优质外种猪近3万头,存栏外种猪50头以上的规模场148个。裕祥生猪活储基地、富源肉牛养殖基地、桂兴镇肉牛养殖示范基地、正大养鸡场、朗德鹅业有限公司等畜禽良种比例不断提高,正朝着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二、主要问题

我区畜牧业虽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离“畜牧品种良种化、生产方式规模化、生产过程标准化、进入市场组织化”的总体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产业链条未形成,畜产品附加值不高。我区生猪加工企业仅有富源食品加工企业一家,其它畜禽加工企业规模小,经济实力较弱,资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含量较低,畜产品附加值不高。“公司+企业+农户(业主)”产、供、销一条龙尚未成形,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畜牧专合组织作用不大,企业、中介、农民三方利益联接机制不够完善,共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2、服务体系不健全,防疫基础设施滞后。全区49个乡镇(街道)中,只有11个乡镇在2002年实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项目时,新建了动物疫病诊断室,配制了一定的防疫、检疫设施,但远不适应我区动物防疫需要。绝大部分基层兽医人员是解放初期参加工作的,年龄普遍偏大,且文化程度偏低。有的乡镇畜牧站无固定办公用房,用于开展产地检疫的设施设备极少,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动物防疫工作。

3、畜禽良种率较低,持续发展后劲不足。通过近几年的政策扶持,在畜禽品种改良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部分种猪场由于资金短缺,技术力量薄弱,持续滚动发展能力不强。一旦出现市场价格波动或发生疫病,不少业主引种、育肥积极性不高,持观望态度。目前,我区被省、区畜牧部门确定为畜禽供种场的数量极少,根本无法满足全区畜禽供种需求,致使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品种保护、选育等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畜禽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4、企业带动能力较弱,缺乏知名品牌支撑。全区缺乏具有一定实力的龙头企业支撑带动,占有一定市场的知名品牌严重不足,各类企业小而全,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市场牵引力十分薄弱。

三、对策建议

要实现畜牧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努力推进畜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以畜牧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实施科技兴牧、品牌强牧的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强化项目拉动,推进布局区域化、养殖园区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销售品牌化、投入多元化,努力实现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的目标,真正让畜牧业挑起农民增收致富的大梁。笔者认为,要推进全区现代畜牧产业化发展进程,应着力在实施五大方略上狠下功夫。

1、实施更新驱动方略,变观念。一是强化宣传,促进观念转变。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聘请专家讲援养殖技术、推荐成功经验,加大对养殖政策、技术、信息、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的普及宣传和引导,破除落后的养殖模式和经营模式的束缚,营造发展现代农业的浓厚氛围。二是试点示范,促观念确立。在全区选择示范带动效应强的规模养殖场和加工企业,组织开展“规模养殖示范场”、“种草养畜示范基地”、“养加销一条龙示范企业”等创建活动,让群众亲身体验到科学养殖带来的实惠,促使其树立科学的养殖观念和意识。三是学习借鉴,促观念升华。充分利用参观考察、畜产品交易会等机会,组织相关部门及乡镇干部和村支部书记、养殖大户到外地参观学习,让他们开眼界、增见识。

2、实施制度牵动方略,建机制。建立领导机制,强化责任保障。区乡两级成立畜牧业发展领导小组,对畜牧业所涉及的重点项目明确专门领导小组和专职人员,强化责任,明确目标,并将畜牧业纳入乡镇年终目标考核。畜牧部门结合实际,明确各乡镇(街道)畜牧业发展目标,加大对乡镇(街道)畜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和技术指导,切实搞好防疫,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强化政策保障。对从事养殖业的农户或业主实行贷款优先、用地优先、用电优先的“三优先”政策,并适当减免有关费用。进一步完善畜牧养殖奖励办法,建立畜牧业发展专项奖励基地,设立“品种改良奖”、“种草养畜奖”、“动物防疫奖”、“技术服务奖”、“加工销售奖”、“创品牌奖”等奖项,对有特殊贡献的大户给予重奖,通过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牵引,带动畜牧产业快速发展。

3、实施科技带动方略,抓品改。结合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加强畜牧兽医人员技术培训,提高其业务技术。积极培养养殖大户和规模业主的技术二传手,充分发挥其技术承接和服务作用,提高全区养殖业的科技含量。着力抓好科学饲养,加快品种改良步伐,推广快速育肥、绿色养殖等先进实用技术,实现标准化、无害化饲养,提高畜产品品质,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

4、实施生态促动方略,重防疫。一是强本固源,夯实动物防疫基础。配套完善动物疫病检测设备,提高对动物疫病检测监督的准确度,切实加强防检技术人员和执法队伍建设,确保防疫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二是强化管理,提高动物防疫水平。严格执行《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完善防疫规划,推进强制免疫和免疫标识制度,提高免疫密度和质量,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检疫技术规程,切断疫病传播途径,搞好动物疫病的内防和外堵,确保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提升品质,增强产品竞争实力。搞好防疫、减少用药和降低药物残留是提高畜产品品质的重要途径。要积极推广畜产品安全质量认证制度,按照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提高畜产品品质,增强畜产品市场竞争实力。

5、实施效益推动方略,上规模。一是推行“大户+农户”模式。利用养殖大户的带动辐射作用,让大户带动农户,培育养殖示范小区。二是推行“龙头企业+协会+农户”营销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养殖,利用现有的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引导农户和加工企业联盟,签订购销合同,实行以“单”定产,以销促产,构建企业供给基地。三是推行“政府+民间”投入模式。探索多元化投资体系,政府要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向养殖业投入,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逐步建立以民间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为导向的多元投入格局,促进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