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深入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的决心,以及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不断加大各种惠农惠民政策的新形势,给畜牧兽医工作带来了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从崂山区畜牧兽医工作来看,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既是加强畜牧兽医部门的内在需要,也是推动畜牧兽医工作深入科学发展的难得机遇。
自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为正确分析掌握当前畜牧业生产形势,保障全区畜牧业健康安全生产,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切实增加农民收入,采取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表、深入社区个别访谈和实地考察等形式,组织对全区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充分了解和认真调研。
一、畜牧业生产基本情况
1、传统养殖畜禽存栏量进一步压缩。全区大家畜存栏730头,较去年同期减少12.99%;生猪存栏14505头,较去年同期减少27.56%;奶山羊存栏520只,较去年同期减少3.34%;家禽存栏57.083万只,较去年同期增长5.64%。
2、畜牧业生产进入转型过渡阶段。为适应经济的发展和当前形势的需要,崂山区畜牧业在控制总量、压缩规模的前提下,能够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及时调整结构,优化布局,转型步伐不断加快。一是畜牧生产方式由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根据崂山区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和条件所需,畜牧养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畜禽品种改良加快,配合饲料用量增加。青岛五龙养殖有限公司、三元养鸡场等一批畜牧养殖企业及大户在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畜牧生产管理由耗能污染型向生态环保型转变。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改善崂山区生态环境,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崂山区相继制定了《崂山区生态畜牧业建设实施方案》、《崂山区畜牧业环境保护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目前,现已有青岛五龙养殖有限公司等16家规模化养殖企业和养殖场纳入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其中10家养殖场粪污发酵处理设施已经投入使用。
3、饲料兽药生产平稳,经营管理体制日臻完善。崂山区饲料兽药生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不断开发推广“绿色饲料”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兽药,为保障畜牧业健康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现有饲料生产经营企业4家、兽药生产经营企业2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崂山区在促进畜牧业健康生产,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畜牧产业结构尚需调整优化。市场与资源配置不合理,生产趋同现象严重,产品结构急需调整优化。畜禽良种繁育、质量监测等基础设施薄弱,畜产品安全质量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2、农村养殖环境亟待进一步优化和改善。农村养殖环境的改善是崂山区畜牧业今后健康生产的关键所在,怎么样才能进一步优化养殖环境,保证畜禽安全,已经成为当前崂山区畜牧业健康生产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
3、畜牧业科技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崂山区通过不断整合人财物等科技要素和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畜牧业科技水平提高较快,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也有所增强,但与周边区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三、工作对策与思路
畜牧业发展水平是农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发展畜牧业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但是,随着崂山区畜牧业的发展和规模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资源消耗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也随之出现,对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潜在的不利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畜牧业发展,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要对畜牧业进行科学规划。目前,崂山区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特别是规模较小的养殖户,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畜舍简陋,场址选择、场区布局不合理,饲养环境复杂等,不仅给防疫带来很大隐患,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综合效益不高。因此,要实现崂山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合理规划,从生产方式上进行改革,逐步减少饲养场户,扩大单元饲养规模,进一步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要逐步实现建场审批制度,对新建的畜禽养殖场,应经畜牧部门统一审核、审批,凡场址选择、饲养规模、环保条件、技术力量、疫病控制、布局结构等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允许兴建;对于小规模的养殖场户,要坚持“三退三进三结合”,即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进入规模、进入小区、进入市场,与龙头企业相结合、与沼气工程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标准化、生态化、园林式养殖小区,促进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畜产品质量。
二要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推动畜牧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加畜牧业效益,提高农民收入,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新的时期,决策、管理、服务部门和生产主体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畜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科研和技术推广队伍,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要进一步调整畜牧业科技发展目标,逐步从保证畜产品供给向保障畜产品质量转变,从增加产量向增加收入转变,从单项技术向综合配套技术转变,从基础性研究向应用型研究转变。大力发展降低成本与节约资源的技术,大力发展标准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建立畜牧业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技术体系;进一步扩大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水平,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加强生产过程中各项技术的综合运用和产前、产中、产后技术的组装配套,提升畜牧业生产经营水平。要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坚持国家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动员各方面力量壮大科技推广网络,积极发展科技推广事业。
三要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无污染、无残留和无公害的绿色、安全、营养食品日益成为食品生产的发展方向,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区畜牧业要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为契机,大力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规范产地环境、饲养、用药、防疫标准,控制农残、药残;要加快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加强对畜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包装标志、市场准入等全程监管;要切实搞好畜禽疫病防治工作,健全动物疫情测报网络,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实行计划免疫和强制免疫,强化产地检疫,建立和完善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快速扑灭机制,尽可能减少畜禽疫病的暴发和流行。
四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畜牧业的持续发展。要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创造优美环境、实现畜牧业健康发展为目标,促进畜牧业与环境的良性循环。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加大对现有养殖企业的环境整治力度,使畜禽粪便、病死畜禽、废物废水等切实做到无害化处理,达标排放;对新建畜禽养殖企业要坚持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步”:即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使用,防止污染,保护生态,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大力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及其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设计等融为一体,使畜牧业经济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把“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3R原则和减少废物优先的原则作为畜牧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达到污染低排放,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