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乳品安全标准升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6-02  作者:牛博  浏览次数:197

中国经济网上海6月1日讯今天是全球第10个“世界牛奶日”。同时,它还是《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日,也是《乳制品生产企业良好生产规范(GMP)认证实施规则(试行)》和《乳制品生产企业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认证实施规则(试行)》实施日。

然而,这些特殊的纪念日并未能消除坏消息的阴影。且不说去年9月事发的“三聚氰胺事件”阴霾尚未散尽,今年2月蒙牛特仑苏又身陷其添加剂“OMP造骨牛奶蛋白”疑似致癌困境,前不久浙江晨园乳业又被查出违法添加皮革水解蛋白以增加产品蛋白质含量,5月“解抗剂”风波又进入消费者的视线,非法食品添加剂问题已是暗潮待涌。

也有好消息。4月13日卫生部公布《乳品质量安全标准目录》征求意见稿,并将会同农业部、国家标准委等部门共同修订、制定关于乳品安全的基础标准、产品标准、生产规范、检验方法四大类标准。

“光明等公司的相关技术专家也正在参与这些标准的制定或修订,我们也希望光明多年来在标准化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能够为业内同仁共享,能够使消费者更放心。”光明乳业分管质量的副总裁张华富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近年来我国乳品安全问题频发,与相关国家标准的缺失以及检测手段和方法的滞后有一定关系,但根本原因在于产业链上多个环节上诚信的缺失,还有法律意识的淡漠——不是不知法,而是基于利益的诱惑、执法不严的侥幸心理,从而漠视现有的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

“症结在于我国‘千家万户’式的落后养牛模式无法与现代化乳品加工方式对接,如果这个矛盾不真正解决,风险因素依然存在,问题还会继续出现。”张华富表示,“政府相关部门对乳品加工和销售环节的监管和惩处都相对容易一些,但面对奶源环节千家万户的奶农,监督检查和执法难度就大多了。”

解决出路在哪里?

“规模化+标准化+严格执法,这三者之间不可或缺,且相得益彰。”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认为,规模化有助于推行标准化管理,同时可以降低奶源环节搀杂使假的道德风险,因为一旦查处会损失惨重;而标准化有助于提高奶源的安全系数和效益,更便于执法监督;“规模化+标准化”为严格执法提供了便利条件,严格执法则为其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保障诚信者权益,从而进一步提升规模化和标准化的水平。他坦称,这个“复方药剂”并不新鲜,但需要做到的是落到实处。

据牧业专家介绍,当前全球牧场“做大”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牧业发达国家的牧场数量在减少,而牧场的牛只数量却在大幅增加,规模达上万头、数万头奶牛的牧场已比比皆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不再坚持原来的几十头、上百头奶牛的小牧场模式。

但是,牧场规模化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就实现标准化,奶源质量管理水平也并不随着牛只数量的增加而自然提高。专家认为,在乳品安全系统工程中,政府相关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不断健全、修订相关国家标准和有效监管、严格执法,并鼓励乳品企业实行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而乳品企业要做的则是不断提高奶源和生产质量管理水平,以满足消费者对安全优质乳品的需求。

张华富在日本考察时发现,当地乳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第一考虑的是安全,其次才是营养、口感等因素。但我国消费者却时常被误导,一些乳品企业在生产中加入香精、增稠剂等对健康不利的各种添加剂,以“香浓”等口感诱惑先骗取消费者喜好。“以前甚至还有消费者指责光明牛奶不够香不够浓,怀疑说是不是掺水了,其实那就是牛奶最自然的味道。如今添加剂的问题被政府高度重视起来,各种检测方法也陆续出台,消费者也越来越理性了,嫌光明牛奶不香不浓的人就几乎没有了。”

“尊重不仅会赢得信赖,也会创造价值。”在不久前落幕的达沃斯“乳业领导人论坛”上,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所提的这一观点得到了与会者的认同。

“光明不仅一向尊重国家标准和政策法规,也非常尊重消费者的利益。”对于此前六部委叫停“无抗奶”宣传的禁令,郭本恒表示,抗生素只是光明生奶众多检测项目之一,基于对国家政策的尊重,如果没有许可,光明将不再正面宣传“无抗奶”消费知识;但这不等于光明停止生产“无抗奶”,真正的“无抗奶”并非不合格乳品,而是安全系数相对更高的乳品,抗生素残留超标对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基于对消费者利益的尊重,光明对这一检测指标的态度是“不抛弃不放弃”。

“在现阶段,中国乳品消费者希望获得的最大尊重是关于乳品是否安全优质的知情权和保障权。”他表示,这本应该是乳品消费者最基本的权利,但经历过几次安全事件之后,不少消费者几乎已成惊弓之鸟,“正是基于‘尊重消费者权益’的理念,基于乳品安全事件给消费者心理造成的阴影,在相关国家标准缺失和滞后的情况下,光明多年来一直坚持推行严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

光明率先引进的“工厂千分”标准和全球独创的“牧场千分”标准正是由此而生。

深化“奶源革命” 光明标准挺进“牧场千分”

为了消除消费恐慌心理,众多乳品厂商纷纷表白自家奶源如何安全、如何放心。但具体究竟好在哪里、好到什么程度却语焉不详。

今年新鲜出炉的“牧场千分”标准将成为一把衡量“放心奶”的尺子。

“今年年初光明就已开始在自有牧场推行全球首创的‘牧场千分’标准,6月起开始对这些牧场进行考核,此前是自查自纠阶段。”张华富表示,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只有光明独家编制并推行“牧场千分”标准,“我们是把光明‘工厂千分’标准的管理模式复制到牧场管理上,在内容上有一部分借鉴了加拿大的牧场管理经验。光明和加拿大的牧业管理机构合作10多年,它们也进行牧场考核,但标准条款并没有光明‘牧场千分’标准那么详细。”

据悉,“牧场千分”标准把牧场全方位管理标准细化为350条,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合计1000分。其主要内容分为五块:一是牛只防病治病和防疫部分,其中包括抗生素等兽药管理;二是饲料和饲养管理部分,对每一批饲料都要求提供不含农药、黄曲霉素等的安全检测报告;三是日常生产经营部分,如牛只的授精、泌乳、断奶、淘汰以及健康管理、产量提升等等;四是环境卫生部分,包括污水和牛粪处理,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奶牛健康和牛奶风味,牧场还要做到百姓的“好邻居”,不能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此外,“牧场千分”标准还包括ISO9001、国家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等标准认证的质量管理体系。

据光明乳业公共事务总监龚妍奇介绍,早在2006年,光明已开始在自营牧场推行HACCP体系管理,当时奶源HACCP在国内尚无任何实践迹象,在国际上也刚刚兴起,基于加拿大在此方面较为领先,光明就借鉴其经验,在业内首家将HACCP理念渗入到奶源管理之中,从预防生奶的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微生物污染着手,对奶牛投入品、饲料、兽药、水、清洗剂、消毒剂的使用均做了详细规定,从源头到挤奶再到储存和运输,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

就在同一年(2006年),光明也开始在全国所有下属工厂推行“工厂千分”标准,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涵盖ISO9001、HACCP(风险分析和关键控制点)、GMP(企业良好生产规范)等标准认证的质量管理体系、重重设卡的环境卫生体系、从生奶到包装的产品控制体系、严格按照技术文本操作的工艺控制体系和从观念到技能的员工管理体系。

据悉,光明“工厂千分”标准源自于美国烘焙协会(AIB)针对食品安全和环境卫生考评制订的“千分标准”,达到700分才合格。基于其严整细致的考核体系和评估标准,“AIB食品安全统一标准”已经成为当前发达国家较为通行的食品安全与环境卫生的国际标准之一,光明曾经紧密携手的合作伙伴法国达能即是采用这一标准。而在中国1500家左右乳品企业中,光明是迄今为止惟一引进这一国际标准的公司。

“‘工厂千分’标准实施三年来,光明所有工厂每年不仅都要顺利通过第三方认证的HACCP关,还要过这个更严格的内部考核关,可以说光明工厂的生产质量管理已经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张华富表示,正是基于光明“工厂千分”标准良好效果的激励,光明从去年就开始着手编制“牧场千分”标准。

他认为,就全球趋势而言,牧场管理今后的发展方向就是“工厂化”,完全可以把工厂的质量管理经验复制到畜牧业。除了产品(生奶)单一、多了兽医防病防疫这一部分之外,牧场管理其余的内容都和工厂相似,同样包括生产(养殖)过程管理、环境管理、设备维护、原材料(饲料等)管理等等,只是牧场更复杂而已。

据他透露,光明“牧场千分”标准将率先在公司的自有牧场施行,然后扩展到合作牧场,再推进到承包租赁的养殖小区牧场。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光明的全国奶源结构由规模牧场、承包租赁的养殖小区牧场组成,其中光明的自营规模牧场21个、合作规模牧场近500个,其余是小区和集中挤奶。去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之初,光明把原本只占其奶源总量5%的散奶全部砍掉,坚决取缔二道奶贩子,提前3个月完成了100%拒收散奶的奶源管理计划。郭本恒就此表示,公司快速发展一定要和奶源发展同步,“如果奶源不能得到保障,宁可不建新工厂,不扩大生产规模,也不能以此为代价伤害消费者的利益。”

光明之所以能够独家做到100%拒收散奶、全面推行科学规模饲养,在于其7年前就已开始发动星火燎原式的“奶源革命”。据悉,拒收散奶只是光明“奶源革命”的阶段性战役,而今年新推的“牧场千分”标准则是“奶源革命”的深化和牧场质量管理的升级。

“‘牧场千分’是光明自主创新的内部企业标准,目前还没有第三方机构可以对其进行认证。不过,光明也一直都在积极寻求第三方机构的通行化认证,让消费者更放心更安心。”龚妍奇告诉记者,从2006年到2008年,光明在上海地区自有大型牧场和华东近100个合同制规模牧场全部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除此之外,光明金山牧场2007年已被国家农业部列为“现代农业示范区”,并通过了国家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一级认证。据悉,牧场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涵盖了安全、质量、环保、福利等方面基本要求,覆盖整个奶牛饲养业,是一个非常全面的畜牧业综合管理标准,国际互认性极强。而GAP一级认证必须符合100%一级控制点合格,90%以上的二级控制点合格并奶牛场有良种母牛登记证书。

“去年金山牧场正在建设国内首批标准化奶牛场试点,它也是上海市标准化体系试点企业中唯一的一家牧场试点企业。我们还计划陆续在光明其它自有牧场和合作牧场推广这一标准体系。”龚妍奇介绍,这一牧场标准化体系是以技术标准为核心,连同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安全技术标准、职业健康标准、环保技术标准、信息技术标准等共同构成了企业的标准化管理系统。标准化管理体系运用标准化的管理方法,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流程,规范操作,不仅可以促进牧场生产出质量稳定的优质原料奶,同时也促进环保,加强对员工的关怀,促进整个牧场和谐发展。

安全永无止境 “千分”标准重在持续改进

“在设备上中国已基本与国际同步,但在精细化管理上却差得很远。”细节决定成败,张华富深谙三昧。

“‘千分’标准的严格程度几乎可以用‘苛刻’来形容。”他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基于牛奶对异味的吸附能力很强,光明“工厂千分”标准规定员工不能用香水、不准抽烟,无论车间内外,只要出现一个烟蒂、一只蚊虫,整个环境评估体系的分数就归0分。

“牧场管理向来远比乳品工厂管理难度更大更复杂,因此光明‘牧场千分’标准比‘工厂千分’标准的考核更严格,800分为及格线,后者的及格线起初是700分。”张华富表示,“工厂千分”有些条文扣1分可能不影响产品质量,但牧场就不同,“比如每年奶牛两病(结核病和布氏杆菌)检查不能不做,否则就不是扣1-2分的问题,也不是扣更高分的问题,而是直接判定不合格。”他告诉记者,“牧场千分”的年度考核将和“工厂千分”一样,每年对牧场进行排序,末尾的不合格牧场的负责人就要被淘汰,这样会使其有压力不断提升奶源质量,使消费者喝奶更有安全感。

“推行‘牧场千分’标准之后,光明奶源质量将会有全面的提升。”张华富如是肯定。

此前,光明奶源质量已经高于国家标准。以细菌数为例:光明管理的优秀牧场已实现生奶细菌数小于3万个/ML、体细胞30万以下,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一般牧场达到细菌数指标10万以内、体细胞40万以下,达到发达国家一般水平;在全国范围内收购生奶90%标准可达到微生物50万个/ML以下。自2006年11月开始,光明已在逐步推行涵盖乳蛋白、乳脂肪、冰点、体细胞和细菌总数、抗生素、黄曲霉毒素、亚硝酸盐的生奶“八大指标计价体系”工程,在按质论价方面与国际接轨。

乳业专家表示,乳品安全是个动态的概念,质量标准也在不断升级。据悉,在国际上,一般细菌总数超过10万个/ML的生奶就会被拒收,美国、加拿大收奶时甚至规定超过5万个/ML就要从严处罚,但我国大于100万个/ML仍然还在收购;国际标准对冰点、体细胞、抗生素残留等均有严格的规定,但这些指标还没有进入国家标准的监测范围。我国当前收购生鲜牛奶执行的仍然是1986年的标准,大多数发达国家的食品技术标准修改周期一般是3到5年,“超龄服役”的国标在一定程度上了阻碍了我国整体奶牛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不过,4月《乳品质量安全标准目录》征求意见稿公布,意味着以往许多标准将进行重新修订或整合修订,预计我国对乳品质量安全的标准将有所提高。

“国内消费者有权利选择享用更安全更优质的国产乳品。”郭本恒表示,在国家标准没有正式修改之前,光明一直参照欧盟标准制定实施逐步与国际接轨的企业标准。“前面10年,光明质量管理体系完成了由检验型到保证型的飞跃,从去年开始光明计划用3-5年的时间由保证型向预防型迈进,目标向质量完美型标杆企业攀登。”他如是表态,“不断改进提升的‘工厂千分’和‘牧场千分’标准将成为光明实现这一目标的两只手杖。”

分析人士表示,光明“千分”标准的好处之一在于:可以使总部精确掌握全国各地牧场和工厂的质量管理水平,便于总部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推行先进管理经验,或者派出相关专家帮助整改提升。这样虽然增加了很多生产成本,但产品的安全性却大大增强。

张华富曾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光明乳品二厂的质量管理水平在全国同行业中已属中上,但根据“工厂千分”标准考核结果,仅去年一年就改进了200-300个细节,“不断改进,这就是进步的方向;不仅是工厂要改进,标准也要改进。”

据光明内部人士透露,2006年公司组织各工厂对照“千分”标准进行自查和改进,2007年由总部组织审核小组完成了对所有工厂的审核评价,审核结果有5家企业达到了良好级别(800分以上),年度获得了表彰,没有不合格企业(低于700分)。根据当年的审核结果,光明对“工厂千分”标准内容及审核标准进行了修改,系统提高管理要求,并把2008年的合格分提高为750分,大于850分为良好,“审核对工厂改进管理效果显著,光明内部的质量审核力度远远大于第三方的监督审核。”

虽然“工厂千分”和“牧场千分”标准已在国内遥遥领先,但这并未阻挡光明“学而时习之”的步伐。

“我们向达能学,也向惠氏学;向加拿大和以色列学,也向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学,大家都各有所长,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张华富慨叹,尤其是牧业管理,中国本来都已落后发达国家几十年,如今更要抓紧学,“而且不可自大,因为你在进步的同时,人家也在进步。”

“工厂千分”标准使得光明乳品生产质量管理在业内遥遥领先,“牧场千分”的管理模式还能复制工厂模式的成功吗?

“我很有信心!”张华富表示,虽然“牧场千分”刚刚起步不久,但光明会一直坚持牧业管理的革新,每一步都要考虑尊重消费者的利益。“光明非常乐于把‘牧场千分’管理模式与业界共享,等到积累经验时机成熟之际,我们会把它发表在行业杂志上,让中国更多的牧场能够受益。”

业内人士认为,在乳品安全事件一再考验消费者信心的背景下,乳品企业如果都能像光明一样更加尊重消费者的权益和需求,不是体现在理念上和口头上,而是落实贯穿到全部业务流程之中,真正成为消费者的知心朋友,中国乳业必然能够早早走过严冬重新充满生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