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巩留县坚持树立科学发展观思想,转变粗放式发展观念,走“集约化”畜牧业发展路子,大力实施秸秆再生利用工程、草畜平衡工程、人工草场建设工程、牧民安居工程,为天然草场减负,不断加强草原生态建设,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实施秸秆再生利用工程,变“山区放牧”为“舍饲圈养”。大力发展农区家庭牧场,充分利用以玉米、小麦、大豆等农作物秸秆,推行青黄贮饲料氨化技术,提高秸秆利用率,减少牲畜上山数量,减轻天然草场压力。全力推广青贮玉米复播,采取财政补贴新建青黄贮窖的办法,提高牧民舍饲精养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全县新建青黄贮窖3762座,每年制作青黄贮饲料达6万余吨,建成农区家庭牧场100个,秸秆养畜示范乡2个,新增秸秆养畜示范户500户,每年减少1.5万头牲畜上山放牧,有效地缓解了天然草场压力。
实施草畜平衡工程,变“超载放牧”为“限期休牧”。每年对牧民牲畜数量、草场面积进行调查核实,发放《草畜平衡年鉴卡》。结合天气和时令的变化,制定了统一转场时间,并根据牧民家庭饲草贮备情况,逐年推迟春季转场时间,确保草场的有效利用和植被的恢复。签定草畜平衡责任书,要求牧民按照畜牧部门核定的载畜量和规定的时间放牧。强化监督检查,预防和制止部分人员提前转场抢牧、滥牧和超载放牧行为。目前,通过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工作的开展,草畜平衡核定载畜量达到90%,草原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得到了维护和改善。
实施人工草场建设工程,变“天然放养”为“人工补养”。依托国家退牧还草、草原生态保护、牧区水利建设等重大项目,大力实施草场围栏,有效防止草场植被退化。采取人工种草引水灌溉等有效方式,大幅度增加草原产草量,实现草原生态的良性循环和综合效益。倡导林草一体生态建设,每年建设一片林草一体化生态林,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完成改良草场7.2万亩,改良草场306.78万亩,围栏草场286万亩,种植林草一体化的生态林2.5万亩。
实施牧民安居工程,变“移动游牧”为“整体定居”。 采取因地制宜、整体搬迁的办法,按照“三通、四有、五配套”的标准,以“项目扶持、县乡财政补助、牧民自投” 的方式,大力实施牧民安居工程。县财政每年拿出150万元有计划的对定居户进补助,并有计划地做好牧民定居水、电、路等配套基层设施建设,逐步改善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截至目前,全县实现牧民定居点定居户2416户、配套定居户568户,建设人工种草19.28万亩,完成草场围栏建设21.06万亩,灌溉草场22.19万亩,道路建设96公里。通过实施定居工程,逐步改变了广大牧民一顶毡房、一群羊,逐草放牧的传统畜牧业发展方式,走向了定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