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甲流凶猛催生庞大药物防治市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5-21  作者:青青  浏览次数:190

H1N1(简称“甲流”)从墨西哥、美国到中国,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虽然新型流感尚未在我国大规模肆虐,但是从政府到各大药企都已严阵以待。与此同时,因甲流而可能催生一个巨大的药物防治市场的信息,已被各大嗅觉灵敏的药企捕捉到。在当前防治药物紧缺的情况下,谁能最快地研制出对症的药品和疫苗,就能最快地拿到这张市场的准入门券,并大幅提升企业的各方面综合能力。一场围绕甲流防治展开的明争暗战已悄然展开。

中西药PK

甲流诊疗方案各异中药争抢“入场券”

甲型H1N1流感全国的疫情更新虽然只有零星案例,但是由此催生的巨大药物防治市场,却引来众多药企掘金。前期国际“甲流”防治领域,西药达菲独领风骚,近期在中国开始遭遇中药的夹击。

近期,国内不同的医疗卫生权威部门接连推出不同版本的“甲流”诊疗指引方案,其中“中医辩证治疗”版块最受瞩目,这里成为企业与产品PK的主战场。业内人士称,药物不同于快速消费品,企业不可能单靠广告砸出一片市场,成功上榜的企业与产品,市场拓展受惠于权威推介,某种程度上就像拿到进入“甲流”中药防治市场的限量版“入门券”。

三个诊疗方案三张脸谱

南派中医一直高调支持的板蓝根,几番上落不同版本的“甲流”诊疗指引方案,就是企业和产品不断PK的过程。卫生部9日公布《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在这个“卫生部版”方案中,把中医辩证治疗分成三种类型:毒袭肺胃、毒犯肺胃、毒壅气营。其中,莲花清瘟胶囊、银黄类制剂、双黄连口服制剂、葛根芩连微丸、藿香正气制剂、安宫牛黄丸以及痰热清、血必净、清开灵、醒脑静注射液等中成药被纳入指引范围。在数十种推荐药方与10个推荐产品中,非典一役中大热走红的板蓝根未能上榜。

而在“卫生部版”方案前两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发布了《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预防方案》,板蓝根也同样未被推荐。在这个“预防方案”中,针对不同人群,如身体虚弱,易于外感人群、面色偏红,口咽、鼻时有干燥人群、面晦无光,常有腹胀人群,开出不同的药方。

今年3月份,板蓝根刚由钟南山院士高调引向国际市场,并开始就其抗病毒机制研究展开国际性合作。无疑,板蓝根对于落榜是失意的,但是板蓝根很快就找到了支持方。在“卫生部版”方案公布5天后,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推出了“感染病专业版”诊疗方案,该方案将中医辩证治疗分成七种类型,其中包括邪袭肺胃、肺热炽盛、肺热移肠、邪盛气营、热陷心肝、正气外脱和余邪未净、肺胃阴伤等。而最令人关注的是,板蓝根颗粒、抗病毒口服液、鱼腥草注射液、小柴胡颗粒等中成药产品入围用药产品序列。

“感染病专业版”诊疗方案的主要发起人、中山大学附属三院中医科主任杨宏志对记者称,“感染病专业版”与“卫生部版”的不同之处是制定的专家群所侧重的方面不一样。“这个方案是由业内一些重量级专家共同起草评议而定,包括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温病学研究所所长杨进,这些都是感染病专业的专家。而‘卫生部版’更多是不同医学专业方向综合的成果。”

杨宏志称,推出“感染病专业版”诊疗方案,是希望对“卫生部版”诊疗方案进行深入细化和补充,给专业医生们一些参考,只代表学会专家意见,并不是强制执行的标准。“

  “板蓝根销售未受诊疗方案影响”

医药业资深人士称,不同版本的方案,本身就是不同专家群观点PK的结果,“方案发布后,不同企业与产品可以受惠于诊疗方案的权威推介,借此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围而出。”

对于板蓝根等中成药品种进入“感染病专业版”,但是却落选“卫生部版”,杨宏志称:“目前只是在做预案,希望在流感真正大规模流行之前做好一些准备。因为目前国内甲型流感病例才几例,也不知道它会往什么方向发展,所以在用药选择上就做得宽泛一些。”

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是国内板蓝根颗粒产品最大的生产商,占据市场份额超过60%.对于板蓝根几番上落不同的权威“甲流”诊疗方案,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副总经理方广宏称并未影响产品销售。“虽然板蓝根没有入选卫生部版本的诊疗方案,但板蓝根颗粒一样卖得很好。去年,公司板蓝根业务收入3亿-4亿元,今年1-4月份,公司板蓝根收入就达3亿元。由于生产能力有限,我们现在很多是先收了经销商的钱,但货还要等生产出来才能发出去。”

 

  观点擂台

反对派

板蓝根太寒不宜使用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温病教研室主任钟嘉熙认为,据世卫组织报告的甲型流感病例症状,初步判断是“风热兼湿”,患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并且有“湿”的表现:肌肉疼痛、疲乏、胃口差、作呕、腹泻等,因此在治疗上主张清热祛湿,中药使用要平和,不能使用板蓝根等太寒凉的药物,后者苦寒伤胃,会加重腹泻等肠胃不适症状。

中间派

应对症下药不可乱吃

广东省中医院呼吸科主任林琳指出,板蓝根可用于治疗“热毒”疾病,流感病人一般都有程度不同的“热毒”症状,表现为高热、口干、出汗、脸红、大便硬结。甲型H1N1流感患者如果夹有湿邪、脾虚症状,即苦寒、腹泻,则应少用,但并非绝对,必须辨证施用。

杨宏志也表示,中医药的方子,不管是拿来预防还是拿来诊治甲型H1N1流感,都得经过专业医生指导才能用,不能一通乱吃。

支持派

光靠“达菲”肯定不够

一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板蓝根等中药能对流感适应症产生疗效已是既定事实。他说:“一旦这个流感真的大规模流行,光靠‘达菲’储备肯定不够用,有关部门现在就应该加大对板蓝根等中药产品的储备。”

疫苗研发

甲流疫苗研制,一半是机遇,一半是挑战

季节性疫苗一旦被甲流疫苗研制取代,可改变当前疫苗生产供过于求的现状

相对于得病后再用达菲之类的药物治疗,“防患于未然”的疫苗显然更具优势。目前,国内外疫苗生产企业都在翘首期盼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毒株构建完成及开工指令下达———一旦得令,甲型H1N1流感疫苗即可批量生产。尽管当下新流感继续扩散可能会给相关企业带来预期的增量,然而对于各疫苗生产企业来说,利好之下仍有挑战。

  万事俱备只待指令

记者近日从赛诺菲·巴斯德、葛兰素史克、诺华等各大跨国疫苗制造巨头处了解到,各大药企的生产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就等WHO(世卫组织)下达开始生产的指令。

“现在大家都在等待WHO的全球统一部署,是让企业生产完今年的普通季节性流感疫苗后再生产甲型H1N1流感疫苗,还是腾出部分厂房和生产线来生产甲型H1N1疫苗。”赛诺菲·巴斯德中国区市场总监易青告诉记者,“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几家疫苗企业生产完后,WHO会统一先调配至受灾最严重的国家和地区。”由于上述情况都悬而未定,因此涉及到新疫苗的产能以及可能会划拨给中国的数量,都言之尚早。

作为全球最大的流感疫苗生产商,赛诺菲·巴斯德对于季节性流感的产能为每年2.7亿剂量,至于甲型H1N1疫苗的产能尚未能预测。

葛兰素史克中国相关负责人也向本报记者表示,产量取决于一系列的因素,例如从该毒株中可提取的产量及生产所需时间。“一旦WHO的毒株制备完毕,我们就能够更准确地估计产量”。

从拿到毒株,到批量生产成疫苗,至少需要4-6个月时间。如何尽快缩短研发时间,也成为各巨头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如诺华公司已经开始加紧尝试用细胞培养的方式研制H1N1疫苗,而不是传统的鸡胚培养法。该公司称,这样的方法将使疫苗研发更快并且能实现较大规模的供应。尽管目前美国还不认可这种新方法,但欧洲已经批准。诺华疫苗首席执行官AndrinOswald说,用细胞替代鸡蛋实现流感疫苗的时间提早了1个月左右的时间,最好的愿望是,公司能在3个月内生产出新流感疫苗。

作为目前国内唯一获得大流行流感疫苗注册批件的厂家,北京科兴也制定了《大流行流感(甲型H1N1株)疫苗生产预案》及应对策略。总经理尹卫东表示,必要时,获得甲型H1N1疫苗毒株后,会立即停止季节性流感疫苗生产,争取第一时间提供H1N1疫苗。

  市场准入者增多

据尹卫东介绍,新流行流感疫苗与季节性流感疫苗共用一条生产线,目前企业正在生产季节性流感疫苗。一旦转而生产甲型H1N1流感疫苗,年生产能力在2000万-3000万支之间,可满足1000万-1500万人使用。

然而,这一数字与中国13亿人口相比,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闻发言人颜江瑛表示,如果有企业具备大流感疫苗生产的条件和能力,药监局会依法规、按程序、照标准对它进行审批。同时,会做好大流行流感疫苗的储备工作。

日前就有消息称,美国百特正在加紧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有关商谈加速引入尚未进入中国的疫苗业务。对此百特方面没有正面回应,中国区总经理韦保罗向记者表示,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向包括百特在内的一些专门的疫苗生产厂商提供病毒样本。百特国际已着手研制疫苗。目前,百特正与全球各国的卫生主管部门保持常规联络以根据进展应对。

此外,国内还有传言称北京天坛生物近期也在加紧研发H1NI流感疫苗,并取得一定进展。不过天坛生物研发部一位工作人员表示,目前还没什么新的进展。

新流感疫苗生产企业或受考验

尽管目前总体而言疫情的扩散对疫苗企业可能带来增量,但也有人指出,大流感疫苗生产对企业的影响,一半是机遇,一半是挑战。因为在国内,普通季节性流感疫苗还不是政府计划免疫范围内的种类,需要自费,而就普通流感疫苗往年的销售情况看,目前在国内接种率仅为2%,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企业每年回收销毁的疫苗占到约25%.

不过也有人反对这一说法。尹卫东认为,根据国内外经验,大流感疫苗应由政府买单。认为甲型H1N1疫苗不会供大于求的还有易青。她表示,像普通流感疫苗一样售卖甲型H1N1疫苗不可能,因为“产能还跟不上,政府应该会统一规划,首先保证重点人群的接种。”

另外一种压力,则是流感病毒变异很快,如果甲型H1N1流感病毒数月后发生变异,届时生产出的疫苗就很可能作废,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可怕的未知数。而生产能力和定价的限制或将会影响药企的盈利。

但在瑞银制药业分析师GbolaAmusa看来,“2009年不仅是关乎盈利增长的一年,而是关乎政治资本的一年”。制药业是受到高度管制的行业,产品需要得到政府审批,且大部分为政府购买,因此证明是良好的企业公民对于确保新药价格,在研发上获得减税等优惠政策是十分重要的。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