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除了辟谣,该如何应对猪价暴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5-06  作者:牛博  浏览次数:177

5月4日《京华时报》消息说:上月底,由新发地市场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猪肉价格创下新低,白条猪(肥)批发均价为9.4元/公斤,市场上出现了一棵白菜价格等于一斤肉价的情况。从2008年最高时的每公斤22元降到现在,肉价跌去了一半多。在这个肉菜同价的特殊时期,卖不卖猪是摆在养猪农户面前的一道难题。

市场经济,价格涨落是常事。但如果涨也涨得惊心动魄,跌也跌得伤筋动骨,而且这种态势一再循环出现,恐怕对生产者与消费者来说,都不是好事情。眼下的猪肉价格就呈现此般情景。

谷贱伤农,这是最简单、最深刻的道理。我们这里的生猪收购价,已从年前的每百斤800元左右,狂跌到眼下的360元左右,即便是这个价格,还鲜有问津。眼下的价格意味着什么呢?按照散户的经验,生猪每百斤在400元以下,就要折本。猪价暴跌,看得见的因素是“猪流感”名称引发的消费恐慌,而背后的原因还很多。此刻,仅仅靠辟谣流感对猪的“误伤”,恐怕不能解决问题。

生猪与肉禽产品占CPI比重的8%,是国家防通胀与控紧缩的最佳武器。才一年的光景,肉价就从CPI的领跑者变成了拖后腿者,生猪产业再次遇冷,这种蹦极式价格走势,已经不是一个偶然的循环,而是行业硬伤,也容易衍生很多经济问题。猪价暴跌的深层原因有三:一是2007年年底猪价大涨时补栏的生猪已到供应期;二是金融风暴后,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一定影响,猪肉消费需求减弱;三是加工与流通领域长期恶意压价,肉价一旦暴跌,则猪价往往更为不堪。

有暴跌,自然就有暴涨,养猪就成了一场赌博游戏。一旦猪价或肉价悖逆了基本价值,涨落就不是价值规律的常态了。猪价周期性波动可以理解,但如此癫狂,就不得不反思宏观调控之责。正如专家所言,从我国生猪生产宏观调控的实践而言:一方面,职能部门对增产手段的选择和运用相对比较成熟;另一方面,对稳定产量,或者促进供求平衡方面的调控能力严重不足。换言之,政府部门多关心飞涨的猪价,却很少对飞跌的猪价有得力作为。此外,我国生猪养殖量占了全球的一半,但是前十大养猪企业的生猪养殖量只占了全国的1.8%左右,集约化程度低,分散养殖是主体。在这种情况下,散户在生产安排、价格谈判等方面一直处于信息不对等、能力不对称的弱势地位。

眼下来看,辟谣并不是纾解猪价暴跌的治本之策。在此关键时期,最起码应该增强宏观调控在反周期调节上的能力,要在猪价或肉价过低时及时出台价格保护措施,干预市场的非理性波动。长远来看,还应加大对供需信息的传递,做好市场预警工作,培育行业协会以增强价格对话能力等。保护好生猪养殖的合理盈利能力,我们才不至于吃不起肉或者吃不到肉。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