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兽药新闻 » 正文

资源枯竭面临窘境 中药业另辟蹊径图“破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9-16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77
我国是中医药的发祥地,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但是,长期以来,中药材领域却存在着“重采挖、轻保护”的现象,令许多中药材品种陷入资源枯竭的境地。目前,一些业内人士开始着力寻求进行人工培育和寻求替代品。专家认为,这一另辟蹊径之举,虽然是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必有之路,但仍有诸多问题需解决。
  野生中药材资源面临短缺窘境
  家住陕西省宜君县的王金平30年来总是上山采挖药材,他说:“现在的药材一年比一年难挖了。过去,附近的山上药材很多,党参、黄芪、柴胡都有,每次上山挖药收获都不少。现在不行了,党参根本找不到,连过去很常见的柴胡都很难找了。”
  不仅在陕西,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青海省中药材资源丰富,共有药用资源1660种。但是由于地理、气候条件等原因,天然药用资源再生能力低下。青海历来以盛产冬虫夏草(简称虫草)、雪莲、大黄等名贵中药材闻名。但是,连年的掠夺性采挖,却使得不少优质中药材和藏药材日益枯竭,有的药材甚至要从别的地区或国外进口。据青海省的统计,青海省目前濒危药材的品种有:雪莲、麻黄、红景天、藏茵陈、青海茄参、雪灵芝等。
  而在全国,野生中药材资源减少,甚至枯竭的状况普遍存在。长期以来,中药材只采不种,致使野生资源保有量下降,许多品种甚至处于濒危境地。野生中药材产区在逐渐缩小,产量也在逐步下降,并且几乎所有的产区都是只顾采挖不加以保护,有多少挖多少,哪里方便哪里采,中药材资源陷入“越贵越挖、越挖越少、越少越贵”的恶性循环中。
  同时,由于中药材的采挖容易破坏生态环境,一些地区也开始进行限制。青海省的冬虫夏草主产区玉树和果洛两个藏族自治州,大部分属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为了防止采挖冬虫夏草对草原的破坏,青海省政府连续多年颁布“限挖令”,严格限制采挖区域和人数。多年来,虫草价格一直呈上升趋势,现在每公斤售价5万元以上,堪称“贵比黄金”。
  业内力图进行人工培育和积极寻求替代品
  几年前,曾有中医药专家指出,制药企业发展过快,是导致中药材资源面临枯竭的一大原因。这一观点曾给中药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但青海晶珠藏药高新技术产业集团董事长李瑞方说,“药厂建多了,资源枯竭了”,这种说法是片面的。药材没人用就没人采,没人采就是草,没有任何价值。
  业内人士认为,市场需求量是决定整个行业规模的最终因素,中药业的长远发展本身就要求突破自然资源的制约。因此,一味地压缩行业规模并非良策,应该积极实施中药材的人工培育,对一些无法人工培育或珍稀品种则应该找寻其替代品。
  青海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张晓峰认为,随着中药产业化的发展,中药材资源利用强度的增加已成为难以逆转的趋势。而中药材的资源的繁衍再生能力有限,因此有必要通过中药材资源种类的人工引种栽培和繁殖驯养,来提高资源的持续供给能力,这将成为解决药材(特别是常用药材)资源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
  2004年,国家颁布了《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简称GAP),并要求建立一批国家GAP管理部门认可的规模化药用动植物养殖种植基地,即GAP基地,这也将成为只要集团制药原料供应地。目前,一些中药制药企业开始重视打造自己的药材基地。他们认为,这不仅可以破解野生中药材资源短缺的困境,而且能够不受原材料价格制约,还能保证药材质量、数量。GAP种植基地的培育,既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考虑,同时也是企业产业链延伸的一个表现。在这一理念下,青海省已经批准建立了规模达31万亩的大黄种植基地以及其他6个GAP种植基地。
  而一些地区政府也开始进行中药材的人工培育计划。西藏自治区有关部门正开展“濒危藏药材人工种植栽培技术”项目,以拯救濒临灭绝的药材资源。自2005年起,西藏自治区科技厅联合藏药厂、藏医学院、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等7家单位开展这一项目。
  据了解,通过一年的培育,目前人工种植栽培濒危藏药及用量大的中藏药材已达10多类。今年,这些单位又开始培育新品种,计划在3年至5年内培育濒危野生中藏药材约40种,并将种植技术向百姓推广,逐渐实现种植的产业化。
  而在替代品领域,也实现了一些突破。以赛隆骨替代虎骨入药,治疗风湿病,已经得到专家和大众的认可。并且据称其疗效甚至优于虎骨。
  产于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的冬虫夏草,由于其生长环境独特,多年来一直无法人工培育。但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中国菌物协会等权威部门认定,一项通过深层发酵专利技术培育出的冬虫夏草菌丝体,与天然冬虫夏草DNA指纹图谱比对,相似度达到97%。而其制成品价格仅为天然冬虫夏草的1/10,市场前景十分看好。目前,青海省正在利用这项技术打造天然虫草替代品生产基地。
  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尚需“清障”
  业内人士指出,能够进行人工培育和替代的中药材品种还是有限的,许多中药材仍然需要依赖自然资源。这方面尚需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同时,目前GAP认证对于药材质量、药效没有明确和详细的规定,技术指标缺失。而中药材人工培育要求较高,如果缺乏严格的管理和技术保证,产品在药用价值方面将无法与野生药材相比。
  据统计,现阶段我国中药80%以上的种植面积是由药材种植专业户来投资的,这部分种植户的面积基本上在100亩以下,绝大部分是几亩、十几亩。因此,有专家指出,中药材栽培讲究规模的适度性,讲究小面积精耕细作,生产出的药材产量高、品质好,国家本应大力扶持这些专业药材种植户。但这些种植户往往难以得到政府支持和贷款等,打击了其种植积极性。同时,GAP认证规定,没有营业执照的专业种植户没有资格进行认证。这无疑忽视了80%以上的药材种植专业户的利益和生产能力.,不利于中药材种植的开展。
  另外,中药材栽培比农作物的栽培历史要短得多,除少数几种药材有几百年上千年的引种栽培历史外,绝大部分只有几十年的引种栽培史,利用时间不长,许多问题还在研究过程中。一些成熟的栽培品种,也出现分化、退化严重的现象。因此,研究药材种子种苗的纯正性是目前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而且许多药材的种子种苗野生性很强。这方面的研究也有待加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