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阿坝州特色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1-22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475

1 特色畜牧业发展因素分析

1.1 有利条件

1.1.1 畜牧业资源得天独厚。我州有天然草原452.2万hm2,占全州总面积的53.7%,其中可利用草原385.6万hm2,占草原总面积的85.3%。天然草地平均生物产量5693.1kg/hm2,可食鲜草产量3615.6kg/hm2,理论载畜量764万个羊单位。而麦洼牦牛、藏系绵羊、三江黄牛、河曲马、汶川铜羊、阿坝驴等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地方优良品种,藏猪、藏鸡及野生珍兽、珍禽具有较高饲养开发价值。牦牛与北极熊、企鹅齐名,并称为世界三大天然绿色动物,极具开发价值。

1.1.2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目前,各级政府出台了加速畜牧业发展的政策,加大了对畜牧业的投入。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草原沙化治理示范和三配套建设等项目,既大大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提高了草原生产力,又促进了牦牛奶、肉和羊肉生产发展,为我州未来畜牧业的持续增长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1.1.3 畜牧产业化初现端倪。目前全州有各类畜产品加工企业45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州级龙头企业2家。2004年底,入驻牦牛经济园区企业7家,引进招商项目9个,企业实现工业产值19331万元,利税506万元,带动农牧户5009户,助农增收194.2万元。全州有9个产品获得A级绿色食品认证。畜牧业正沿着科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饲养、产业化经营的方向稳步推进。

1.2 不利因素

1.2.1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畜产品加工滞后。草畜矛盾突出,畜群结构失衡。大牲畜和非生产畜偏高,良种畜和能繁母畜偏低;产品结构不合理,牛肉、羊肉和猪肉的比重分别为53.90%、9.61%和36.49%。

畜产品加工严重滞后。畜产品质量不高,名、优、特产品数量少。工业化水平低,转化增值能力弱,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加工技术落后,加工深度不够、花色品种较少和优质高档品种比重低。

1.2.2 繁育改良体系不健全,良种畜禽比例低。我州目前畜禽繁育改良体系不健全,不适应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一是尚未建立乡镇繁育改良技术服务站,州、县两级繁育改良服务功能不够完善。二是种畜场被撤并。辖蔓种羊场和阿木柯河种畜场均被撤场建村,影响了种畜生产和种畜质量,种畜退化严重。三是选育场规模小。在全州3个选育场中,总存栏不足5000头(只),选育不力。四是种畜禽执法管理力度不够。引种混乱,良种质量差。地方优良品种资源保护不力,丢失严重,不利于新品种的选育与开发,良种比例低。

1.2.3 动物防疫工作基础薄弱,畜产品安全亟待加强。一是基础薄弱,州县防疫诊断设备简陋,控制和扑灭畜禽疫病缺乏必要的资金和物资贮备。二是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缺位。对各类药物、饲料、添加剂等畜牧业投入品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不够。畜产品出口中压级、压价和退货现象时有发生。动物防疫工作基础薄弱的状况与未来畜牧业发展以及维护人民身体健康的要求极不适应。

1.2.4 在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势下,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发育不完善,已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障碍。一些地方市场秩序混乱、交易行为不规范、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影响畜产品有序流动的因素仍然存在。市场信息传输渠道不畅,产品需求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到生产者手中,致使生产与市场脱节,影响了生产者及时按照市场组织生产,阻碍了生产的正常发展。

$Page_Split$

1.2.5 草地资源退化严重。一是草原退化、沙化严重、鼠虫害猖獗。全州“两化三害”草原面积已达274.3万hm2,占全州可利用草原面积的71.1%。二是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4.99万hm2,占全州总面积的59.26%;三是干旱化日趋明显。受大气温室效应和人为破坏因素的影响,蒸发量增加,地下水位降低。四是自然灾害频繁,草原防风固沙能力减弱,季节性、区域性沙尘天气时有发生。五是草原生产力下降,超载过牧严重,草畜矛盾突出。2004年全州共有草食牲畜331.34万头(只、匹),折合1214万个羊单位,超载450万个羊单位,超载率达58.9%,掠夺式经营使草原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草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1.2.6 畜牧业生产性投入偏低。州、县两级地方财政困难,项目的配套资金不能按计划落实,或难以足额到位。农牧民自身实力弱,自我投入意识淡薄,主动投入能力低,生产性投资少。投入机制不完善,投入渠道单一,社会投入明显不足。此外,对半农半牧区的投入明显低于牧区。

2 “十一五”期间畜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

2.1 战略目标

建设生态畜牧业强州,建立长江黄河上游草原生态屏障。力争到“十一五”末,畜牧业产值达12亿元,年均增长3.0%。2020年达16亿元。畜产品加工产值达3亿元,年均增长10.6%;2020年加工产值达5亿元。畜牧业每年为农牧民人均增收100元。

2.2 主要任务

2.2.1 打造最大的牦牛产品加工区。以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红原县为核心,建成全国最大的牦牛产品加工区,实现年加工鲜奶5万吨,加工肉产品4万吨,加工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25%以上。

2.2.2 构筑青藏高原最佳的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区。依托国家建设项目,搞好草原保护与建设,在草原建设项目实施区,通过围栏补播改良,使草原植被覆盖度提高15%~30%,产草量提高30%以上。草原“两化三害”基本得到控制。牧区加快饲养方式转变,推行草场向联户流转,牲畜向联牧流转,人口向集镇流转,加大人工种草力度,到“十一五”末,人工种草面积户平达6.67 hm2。半农半牧区继续推广草粮(果、经)间(轮、套)作,提高产量和质量,到“十一五”末种草养畜户达到50%。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系统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2.2.3 建设全国领先的牦牛绿色养殖示范区。围绕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年出栏30万头优质牦牛、生产10万吨优质牦牛奶的牦牛绿色养殖基地,力争通过国家绿色畜产品基地认定。通过畜种改良和本品种选育,提高品质和产量,到“十一五”末,各类良种畜比例分别达:牦牛25%、黄牛55%、山羊65%、藏系绵羊28%、生猪90%。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扑灭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实现动物防疫和防疫监督工作的现代化管理,确保清静无疫和畜产品安全。使我州畜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水平。

3 特色畜牧业发展战略

3.1 创新理念,理清畜牧业发展思路 创新发展理念的实质在于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尊重自然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用抓工业的思路抓畜牧业,发展生态畜牧业,优化畜牧业结构,发挥牦牛优势,大力发展牛羊草食牲畜和生猪生产,扩大加工转化能力,抓好体系建设,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牧区经济发展。

3.2 实施区域特色战略,优化畜牧业结构 围绕建设最大牦牛产品加工区的奋斗目标,按照地区资源优势、自然条件和经济特点,把全州13个县划分为畜牧业发展的5个生产区(牦牛奶生产区、特色牦牛肉生产区、优质绵羊肉生产区、优质肉羊肉牛生产区、优质商品猪生产区),进行特色畜牧业的区域布局。

3.3 实施优质名牌战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重点应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参与畜产品绿色品牌的打造和形象维护,营造良好的氛围。二是加快标准制定,做到生产规范化,加工工艺标准化,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三是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塑造我州绿色畜产品质量安全良好形象,提高其国际商业信誉。四是立足现有品牌,积极开发和推出系列独具特色的“名、特、优、新”绿色畜产品,并及时申请商标注册;五是多形式、多渠道邀请国外的官员和专家来我州就绿色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标准、加工工艺及畜产品安全进行考察、评估,积极争取国际机构认定、认证。六是广泛宣传,提高绿色畜产品知名度,打造绿色品牌,把特色畜产品产业做大做强。

3.4 实施生态保护战略 首先应开展草原资源调查及生态监测。全面掌握草原的植物种类、植被盖度、可食牧草产量等,为草原保护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二是以草地生态保护为重点,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灭鼠治虫,控制鼠虫害。四是对天然草原进行人工改良,大力推广优良牧草种植。五是以草原生态保护重点工程为切入点,加快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

3.5 实施龙头企业带动的战略

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创新理念。将畜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工程来抓。二是抓基地建设。努力解决好主导产品、品种质量、市场定位、生产成本、组织方式等问题,按加工标准和要求进行原料生产,抓好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建设。三是实行市场化营销。加强市场调研预测,选准目标市场,调整产业和品种结构,对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四是抓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培育,为农村牧区工业化打造强势主体。五是扶持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为农村牧区工业化架起坚实桥梁。按照公司+协会+牧户等模式,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六是以牦牛园区为平台,打造最大的牦牛产品加工区。

3.6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州县草原生态监测和草原防火站建设。建立健全草原监督管理机构,建立州县鼠虫害防治监测中心(站)和牧区五县的草原防火体系建设。二是畜禽繁育改良体系。完善州畜禽繁育改良站建设,努力将州畜禽繁育改良站建成功能完备的畜禽繁育改良中心。三是动物保健体系。建设完善全州各级畜禽疫病化验、诊断、监测设备设施,加强动物防疫检疫、兽药生产及质量监督工作。四是饲(草)料生产加工体系。积极开展人工种草和饲(草)料生产加工,努力提高饲(草)料供给总量。五是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在建设完善现有畜禽产品交易市场的同时,新建一批畜禽交易市场。

3.7 狠抓重点项目 一是狠抓畜禽良种工程,计划投资1000万元,进行畜禽繁育改良体系建设,主要加强州、县、乡三级畜禽繁育改良基础设施和设备建设,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和质量。二是抓动物保健工程,计划投资1780万元。进行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主要加强州、县、乡三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和设备建设,提高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扑灭能力。三是抓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计划总投资193691万元,安排7个项目。实施以退牧还草、退耕还草、草地生态保护与治理等为主要内容的草地生态工程。四是抓科技推动工程,计划投资8100万元,安排3个项目。加强联户牧场饲养高效配套技术、优良牧草种植技术的示范、推广,加强科技人员知识更新和农牧民科技实用技术培训,推进科技兴牧。五是抓商品生产基地建设,计划总投资38300万元,安排5个项目。以龙头加工企业为带动,主要抓好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推动产业化经营。

4 扶持特色畜牧业的对策建议

4.1 切实加强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快畜牧业发展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及时制定并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切实解决畜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为农牧民、投资者和业主创造出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促进畜牧业发展。

4.2 增加畜牧业投入 要继续积极争取中央和省上的投入,州级财政要设立畜牧业专项发展资金,用于畜牧业发展。各县财政也要相应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以工代赈资金、两项资金、扶贫资金都要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要进一步探索降低金融风险的运作模式,积极引导信贷资金投向畜牧业。

4.3 强化依法治牧 认真贯彻各项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地方性畜牧业法规,建设完善的执法体系,依法加强动物防疫、检疫、监督管理、草原保护与建设和饲料、兽药、种畜禽管理,把畜牧业全面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