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市东郊郭大妈家的菜篮子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来餐桌上出现频率较高的猪肉逐渐被鸡肉和鸡蛋取代,家里由5月份前的一周吃两三次猪肉逐渐减少到一月两三次,现在吃得更少些。
像郭大妈这样在餐桌上动脑筋的家庭主妇不在少数。这再次验证了居民肉、蛋、菜传统餐桌消费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鸡和蛋的支撑效应。猪肉价格去年抬头后,鸡肉、鸡蛋在平抑副食品价格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郭大妈扳着指头算账:肉价上涨前,全家五口人一个月吃150元左右的猪肉,顶多吃两三公斤鸡蛋;肉价上涨后,一个月最多吃50元左右的猪肉,而每月吃鸡蛋增加至五六公斤,鸡肉的消费也相对比以往要多些,也算是肉蛋消费的开支没有增加吧。
郭大妈的话在鸡蛋、鸡肉经营商户和市统计局的统计数字中得到了印证。一位在苹果园中路从事鸡蛋销售近10年的经营者说:“现在比肉价上涨前的生意好一点,买鸡蛋的一般都是拿着能盛十来斤的大袋子选购。”和鸡蛋一样备受“郭大妈”们青睐的还有超市、摊贩卖的鸡肉。显然,煮茶鸡蛋、腌咸鸡蛋、做可乐鸡、炸鸡翅、熬鸡汤等已经成为猪肉价格上涨后,“郭大妈”们烹饪的新佳肴。
更多的“郭大妈”们认为,虽然猪肉吃得少了些,但鸡肉和鸡蛋供应充足,同样是既能吃肉,也能吃蛋。据国家统计局开封调查队统计资料显示:去年1月份、12月份我市人均消费鸡蛋分别为1.05公斤和1.16公斤,在并非春节的3月份,消费量更低。鸡肉、鸡蛋的消费量全年人均分别为3.79公斤和13.44公斤,人均支出为46.11元和89.03元。这与猪肉未曾上涨的2006年相比略多一些,其中人均鸡蛋消费支出要比2006年相比高出近10元。可见,在肉价上涨的情况下,由于鸡肉和鸡蛋价格较为平稳,成为餐桌副食消费中较为理想的猪肉替代品,对副食品市场物价过快上涨起到了缓冲作用。
其实,“郭大妈”们所津津乐道的“价格便宜”只是相对于较高的猪肉价格而言。近年来,我市的鸡肉和鸡蛋价格一直保持稳定。尽管在去年全国肉蛋价格上涨的风波中,我市鸡蛋价格也曾由每公斤6.2元上涨到7.8元,鸡肉价格也有所上升,但有关资料表明,鸡蛋每公斤7.8元的高价仍然未达到10年前(1997年)每公斤8元的高水平,而且7.8元的价位在上涨不到一周便迅速回落。
鸡蛋和鸡肉的价格受其自身价值、市场经营成本及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三方面因素制约。去年,肉价的上涨拉动其他副食品价格不同程度上涨。同时,粮食价格上涨促使饲料价格上涨,饲料价格和运输成本的增加促使我市鲜蛋价格全年累计上涨35%。然而,去年5月份蛋价上涨以来,刺激了农村新一轮养鸡热潮的出现,很多饲养户不同程度地扩大生产规模,去年全市禽类肉总产量21.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6.6%,基本接近猪肉总产量。全市鸡蛋产量增加,加上山东、河北等外地鸡蛋大量涌入开封市场,再加上鸡蛋难以储存及销售环节多等因素,极大地抑制着鸡蛋价格的过快上涨。回落的蛋价和各种成本费用的增加,致使很多盲目扩大规模的饲养户将鸡便宜销售或送人,成鸡的大量上市进一步平抑了市场总体肉蛋类价格。
然而,对于市场上鸡蛋、鸡肉如此好的销售行情,许多市民还是表示担忧:是否会造成二者价格的上涨呢?令人欣喜的是,在市场调控这双无形大手进行调节的同时,面对日益临近的春节,中央已开始对市场价格进行干预,以确保稳定。因此,市场价格稳定、低收入市民不因价格上涨而影响生活质量、过一个祥和的新春佳节,便成为人们新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