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初,大邑县委、县政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提高全县生猪养殖水平,打造优质生猪品牌。经过反复酝酿和论证,提出了走“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现代畜牧业发展路子,通过“民主荐事、科学定事”,发动农户投入现代畜牧生产,建设标准化养猪小区。传统的生猪散养逐步萎缩,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生猪养殖产业迸发出蓬勃生机。现将我县的主要作法和体会简介如下:
1 主要做法
1.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把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作为发展现代畜牧业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成立了以县委分管领导为组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县级相关部门和乡镇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大邑县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百村百小区百万头”项目建设的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建立了领导责任制,明确了各乡镇和相关部门的工作责任,强化督促检查,形成了乡镇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1.2 合理布局,典型示范 我县结合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布局,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科学规划布局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达到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的目的。在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中,我县始终坚持按“五化一型”的要求建设。一是坚持产业化带动。按照“建小区、壮龙头、带农户、促增收”的产业化发展思路,以养殖小区建设为突破口,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线,切实将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作为发展全县畜牧产业的主题来抓紧抓好,扎实推进。二是坚持标准化生产。养殖小区建设选址、布局设计、生产规模设计、生产设施和环境治理等方面都严格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规划建设。三是坚持规模化发展。每个单元标准化养殖小区必须达到存栏优质肉猪500头以上、年出栏生猪1500头以上的规模。四是坚持集约化经营。每个养殖小区入股的养殖户原则上不低于200户,通过养殖户联户进入养殖小区,逐步实现生猪生产由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五是坚持规范化建设。严格按照《成都市畜禽养殖管理办法》的要求,规范养殖、规范管理、规范防疫,确保畜禽养殖健康发展。六是坚持生态型发展。坚持走无公害、绿色生态畜产品的发展道路,生产老百姓放心食用的产品,打造大邑生态型生猪品牌。
1.3 创新机制,形成合力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业主经营”的要求,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增收和养殖业健康发展。一是标准化养殖小区实行公司化运作。按照“入股自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退股自由”的原则,由村集体、村民和业主三方按照3∶3∶4的比例(修建养殖小区所需资金)共同投资组建股份公司或养殖合作社,村集体所出资金由乡镇政府担保向县农投公司拆借,村民以土地租金或现金入股,业主以现金入股,原则上村民入股人数不得低于200户。公司从村委、村民和业主中产生董事会、监事会,由业主提出经营方案,同董事会签订承包经营协议,确保村民和村集体的投资收益。二是成立全县生猪养殖合作社。按照政府引导、种场繁育、养殖与饲料兽药及其肉食品加工联动的要求,建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合作社社员为主体、利益共赢为出发点的“4+1”(即饲料企业、兽药企业、种畜场、肉食品加工企业+养殖协会)的合作发展模式。三是建立风险防范机制。由养殖合作社在生产发展过程中筹集风险防范基金。同时,广泛开展与保险公司的合作,积极探索生猪养殖保险,我县标准化养猪小区的生猪全部实行了政策性保险。
1.4 加大投入,强化扶持 一是资金扶持。每个养殖小区建设性资金,由县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提供基建30%的借款,借款期限3年,由县财政提供3年的借款贴息,作为小区建设所在村(社区)的村集体股份入股。二是技术扶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养殖小区的生产人员进行全面技术培训,聘请四川省畜科院、川农大等科研院校专家组成顾问团,对养殖小区提供技术服务,优先推广良种和新技术,免费提供优质疫苗。三是政策扶持。小区建设涉及的用地、规划、证照办理、用水、用电、污染治理等相关费用一律给予优惠和扶持。四是建立融资平台。对生产性资金不足的,县农投公司可根据需要提供担保,由养殖小区向金融机构贷款解决。
1.5 依靠科技,提高效益 依靠科技服务,全县提高生猪养殖小区的养殖、管理、防疫水平,引进并有效地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切实提高畜产品的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全力以赴抓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动物防疫全面达到了“三个100%”的目标,畜禽病死率控制在3%以下,切实增强了群众的畜产品安全意识。
1.6 严格考核,注重实效 建立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考核制度,将建设任务作为乡镇单项目标考核内容,按照乡镇每完成1个,年终目标考核加0.1分,少完成1个减0.1分,县级目标责任单位完成全县任务加0.5分的标准进行奖惩,确保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Page_Split$
2 初见成效
2007年底我县已建成83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其中10000头规模2个,6000头规模6个,5000头规模1个,3000头规模47个,2000头规模2个,1000头规模13个,500头规模12个。覆盖全县18个乡镇、100个村(社区),近8万农民受益,人均年纯收入增加近300元。受益面占全县农民的20%以上。项目村从第四年起,每个村集体将会有20万元左右的经济积累,全县近50%的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将有良好突破。标准化养猪小区陆续建成投产以来,已产生了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小区存栏生猪数量达到15.8万头,促进了大邑生猪生产可持续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有效解决了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环保问题。为我县推进标准、规模、环保、安全的现代畜牧业提供了示范,奠定了我县生猪产业垮越式发展的基础。
3 几点体会
3.1 抓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典型引路在标准化养殖业发展中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先发展起来的标准化养殖小区,通过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的养殖,降低了养殖风险,实现了养殖效益的最大化并达到了增收致富目标,起到了示范带动的作用,调动了广大养殖户和群众发展生猪养殖的积极性,切实为推进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3.2 抓产业化,降低风险 “公司+基地+农户”的标准化养殖小区发展模式是养殖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小规模养殖存在与市场联系不紧,产业化程度低,附加值低、风险大的弊端。我县针对这一特点,制定完善了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鼓励发展标准化养殖基地,积极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路子,切实提高了养殖业发展水平。
3.3 抓动物防疫质量,确保健康发展 完善动物疫病防制及畜产品质量监测制度是养殖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养殖行业风险性大,抓好疫病防制工作尤为重要,如疫病防治工作不扎实,则畜产品的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从而会影响养殖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3.4 抓专合组织,发挥桥梁作用 社会化的养殖协会或组织是养殖业发展的有效手段。社会化的养殖协会或组织在行业内能够形成利益共同体,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内部机制,发挥上联市场和龙头企业,下联农户、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作用,提高了生产、销售的组织化程度。我县在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协会唱戏”的路子,一方面在资金扶持、科技培训、宏观指导等方面提供优良服务;另一方面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2007年我县成立83个养猪协会,成立了雪山养猪总协会,形成了有机的服务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