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表明,在动物饲料中加三聚氰胺已成公开的“行业秘密”。在饲料中加三聚氰胺,五年前从水产养殖行业开始,后逐渐向畜禽养殖等行业蔓延。(相关新闻详见今日本报A05版)
应当感谢香港的检测机构,如果不是他们将检测的范围扩大,大众还以为除了奶粉、冰淇淋等奶制品相关食品,其他食品基本都与三聚氰胺无关呢。让人不明白的是,毒奶粉事件发生后,许多食品三聚氰胺超标的信息都是“出口转内销”,从境外检测出来后才引起国内关注,而非国内检测机构主动检测的结果。难道这不令人奇怪吗?作为三聚氰胺事件的策源地,我们更应当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严格检测,如果香港检测机构不引爆饲料里的三聚氰胺,这种饲料业里的潜规则什么时候才揭开黑幕?
很显然,奶制品中添加三聚氰胺的警钟并没有引发全面严格的监管风暴,否则,饲料里加三聚氰胺已成公开的“行业秘密”达五年之久,且从水产养殖行业到畜禽养殖等行业都广泛存在,三聚氰胺基本来自于化工厂废渣,这么完整的产业链政府部门居然会不知道?
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有人就质疑奶里所含三聚氰胺不光是直接掺入,还可能有其他途径。但相关部门却只对与奶相关产品进行了检测,同时,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拯救奶业危机及企业利益,忙于恢复市场信心,忙于当“救火者”。鸡蛋里三聚氰胺超标事件发生后,国家质检总局的态度就非常耐人寻味,表示目前还不会启动全国调查行动,只是授权辽宁检验检疫局对此事进行调查(10月30日新京报)。这就是说,只对问题发生地的鸡蛋进行调查,对其他地方的鸡蛋暂时随他去。如此效率和态度,怎么让消费者对食品产生信心!难道对食品安全的全面检查就如此难启动?
饲料里含有三聚氰胺应当是奶粉事件的延续,监管部门负责任的做法应当对整个食品的产业链进行整体检测,但遗憾的是,国内监管者老是走在“不良信息”的后面。国内监管部门何以动作如此慢呢?也许是对国内食品产业链太呵护了,对企业利益太珍惜了,而忘记了企业利益其实和消费者的信心息息相关,保护消费者利益才是保护企业利益,对企业的严格监管才能让产品更加有市场,对企业越严格才是对企业越爱护,如果只爱护生产者而忽视消费者利益,这种溺爱迟早要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