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瘦肉精事件”到“苏丹红咸鸭蛋”,从“孔雀石绿”到“磕药多宝鱼”,最近“甲醛银鱼”、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三聚氰胺鸡蛋等食品安全问题一波接一波发生,不少家庭主妇担心:现在到底该吃什么?
来自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一份主要食品抽检报告结果显示,目前本市食品安全总体水平安全可控,市民无须过度担心。
本期健康周刊特别邀请市食品研究所副所长马志英总工程师、瑞金医院中医科主任、肿瘤专家沈小珩教授、上海海洋大学食品经济管理系主任蒙少东为市民选购食品出谋划策,提醒五大科学安全原则。
入口食品安全“五大原则”原则一:选购地点要防“小”
许多“上班族”常常是在匆匆出门后,才开始考虑早餐问题。于是,车站附近的小作坊、小摊贩便成为“上班族”早餐首选之地。油条、锅贴、生煎……煞是热闹。再仔细看看这些小作坊、小摊贩,暂且不说食物本身是否卫生,光是看看周边环境,就使人难以接受,漂着一层油脂的脏水四溢,鸡蛋壳、葱头随处可见,这样的环境岂敢安心用餐?
据统计,80%以上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都出自于不规范的小企业或小作坊。原因很简单,这些小摊小贩的食品生产加工门槛低、设备简陋。对此,市食品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师马志英特别提醒市民,不要到不规范的小作坊、小摊贩上购买食品。特别是一些现制现做食品的小摊,最好少购买。建议选购时,还是要选正规企业的知名品牌,防止非法经营的小摊小贩。
原则二:反季食物要防“异”
异常鲜艳的鸭蛋可能添加苏丹红,过分雪白的食品可能被漂白过,特别瘦的肉可能添加瘦肉精,异样黄的黄鱼可能被染过……一些生产加工者为了满足消费者追求颜色和形状等外观上 “卖相”好的心理,而使用化学催熟剂或食品加工剂,因此消费者在选购时,要特别注意防范异常的不自然的食品,不要过分追求颜色好看、样子硕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