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坝区全面推广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殖技术
近年来,元坝区坚持以建设生猪生态养殖小(园)区为抓手,以标准化生产为根本,探索出“六分离六配套”、“六对接八统一”等技术规范,大力推行园区粪污集中处理、沼气集中供应和粪肥还田统一利用的环保型畜牧业模式,着力培育生猪规模养殖,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收到了明显成效。全区累计建成养殖小区73个,其中建成卫子沈家阁、张家松梁等一批高端现代生猪养殖园区6个,培育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规模户2096户,其中1000头以上的养殖场169个,生猪已成为继粮食产业之后的第二大产业,在农民家庭现金中是继务工收入之后的第二位。2007年,全区出栏生猪48.51万头,同比增长27.54%,人均实现2.1头,实现猪业产值5.3亿元,分别占畜牧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的86.8%、47.4%。但是,随着生猪规模养殖场的不断兴起,粪污的根本性治理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仅单靠建沼气已经完全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养殖业与环境保护形成了尖锐矛盾。如何克服和改变这种局面,达到既能促进生猪养殖的持续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又能最大限度减低对环境的污染,成为最迫切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2008年初,元坝区委区政府率先引进了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技术,在晋贤、石井铺、黄龙、虎跳等乡镇进行了试用,成效相当明显,深受农民的欢迎,有效缓解了灾后农民发展生猪产业面临缺资金、缺劳力的现实困难。
一、基本原理及初步成效
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殖技术是2008年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编号2008-A-015),核心是解决环保问题,基本原理是根据微生态理论和生物发酵理论,在猪舍内根据不同类型猪群建立一定厚度的发酵床(谷壳、锯末和垫料发酵菌种等混合有机物垫料),猪饲养在床面上,所排出的粪尿在猪舍内经特殊有益微生物发酵迅速降解、消化,从而达到免冲洗猪舍、无臭味、零排放,从源头实现环保、无公害养殖目的,其技术原理与农田有机肥被分解的原理基本一致。该技术先进,环保理想,经济合理,具有“三省两提一增零排放”的优点(即省水、省料、省劳力;提高抵抗力、提高猪肉品质;增加养殖效益;无污染,实现粪污零排放),是传统养猪模式的一场革命。
(一)实现了粪污零排放。猪粪只需三天左右的时间,就被微生物分解成非常细的粉末,尿液中的水分被直接蒸发,发酵床使蝇蛆和虫卵不适合生存,粪便中的恶臭素等被垫料中有益微生菌分解、转化、利用,猪舍内及周边基本没有粪便的恶臭味,就连进入猪只生长的圈舍内也基本没有异味,取而代之的是环境干净,空气清新的养殖场景,养殖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彻底解决了粪便处理难题和恶臭难题。
(二)有效降低了劳动成本。养殖场工作不再脏、乱、累,仅需提供猪只饮用水,垫料表面湿度保持用水,滴水降温用水,不需大量冲洗水,不需要每天清除猪粪,实行自动给食、自动饮水,仅喂料、松动垫料、清扫饲喂台、调整湿度用工,节省用水75%-90%,节省劳力30%-50%。同时,利用发酵床提供的生物热,克服了冬、春季寒冷对养猪的不利因素,提高了冬、春季的育肥速度。猪拱食菌体蛋白,改善肠道环境,提高了饲料转化率,节省精饲料10%-15%。利用该技术,1人可饲养800—1000头肥猪,80—100头母猪,比常规养猪分别增加300—500头,30—50头,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三)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法利用农业废弃物作垫料生产高档有机肥,可节约用水、用料、用药、用电、用劳等成本50—80元/头。10㎡发酵床可利用1亩地的玉米秸秆,这为秸秆焚烧污染空气找到新途径,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实现变废为宝。
(四)提高了高端猪肉品质。恢复了猪只自然的拱食习性、沙浴习性,运动量增加,并配套磨牙器具、运动玩具等动物福利设施,使其在发酵床上健康地、快乐地生长发育,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增强,发病率明显降低,基本不再使用抗生、抗菌性药物,避免了药残的存在和耐药性菌株的产生,所生产的猪肉肉色红润,纹理清晰,肉质提高,真正达到了绿色健康食品的要求。
(五)有效降低了圈舍建修成本。发酵床一次性投入可连续使用三年,其圈舍建修成本与传统的圈舍建修基本一样,但就污染治理方面,发酵舍投入比以沼气为主(按1000头养殖规模,15万元投入,按6年折旧)的污染治理降低成本30%以上,加上三年以后垫料有机肥的出售收益,可降低投入成本35—45%,并可大大降低生猪死亡率,减少治疗性药物支出等。
(六)激发了农户养殖热情。自发酵床技术推广以来,特别是新型养殖所带来的环保革命,引起了广大养殖户的浓厚兴趣,申请发展发酵舍养猪的养殖户热情高涨。
二、主要做法
(一)注重新技术论证和引进。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便开始关注生猪养殖排污治污技术的各类动态,在了解该技术后,今年上班伊始我区就先后5次派出畜牧技术组深入泸州、宜宾、成都及山东等地进行考察,多方考证了该技术的可行性、科学性和实用性,通过与商家、养殖业主、畜牧主管部门的了解、沟通,坚定了引进和推广该技术的信心。
(二)大力强化组织领导。区上成立了以区委副书记龙兆学为组长,副区长侯宏、政协副主席卢克俊为副组长,财政、城建、畜牧、发改、农业、林业、审计、国土、质监、扶贫开发、环保、科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技术推广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该技术的组织领导和推广工作,并出台了《关于推广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技术的通知》,对该技术的推广作了明确要求。区畜牧、科技、环保等部门均建立了技术小组,落实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解决技术推广过程的难题。
(三)深入开展推广示范。技术引进后,区畜牧部门组织技术人员迅速编印了《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技术培训资料》,开展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养殖业主、党政干部技术培训,共发放培训资料1000余本,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广泛宣传推广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技术的优越性和可行性,使广大养殖户明白发展这一新型技术对缓解环境压力、推进健康养殖的重要性,在全区上下迅速掀起发展该项技术的新高潮。同时,把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技术推广工作纳入2008年度乡镇环保综合目标管理,要求各乡镇在继续坚持推行养殖污染沼气治理和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域、居民聚集区域及场镇周边等环境要求高、环保敏感的区域试点示范,确保今年内每个乡镇至少有1个以上的示范养殖场,做到沼气治污与生物发酵舍零排放技术治污并举,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的突出问题。2月下旬我区组织畜牧、科技、环保等部门技术人员,在晋贤乡开展试点示范,随后扩大到石井铺、虎跳、黄龙等乡镇,从圈舍设计、土建改造、垫料配合等各环节入手,精心设计,科学布局,合理安排,收到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发酵舍养殖技术22户,正在建设的有114户,覆盖了21个乡镇。
(四)切实搞好技术攻关。为了使该项技术在我区能全面顺利推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我们专门组织技术人员开展多项技术攻关,定期组织召开技术研讨,在引进推广技术基础上取得了充分利用不同垫料比例、不同垫料配合、不同用水比例等多项试验成果,大大提高了该技术的实用性,为我区生猪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排污治污技术保障。
(五)加大政策扶持。我们大力整合畜牧、新村、产业化扶贫、农能等项目资金,在不改变资金性质的前提下,实行集中打捆使用,最大限度的支持了该项技术推广。金融部门简化贷款手续,积极给养殖户发放小额信贷资金用于养殖发展。各有关部门简化审批程序,减免了有关费用,优先支持发展发酵床养猪技术,农户养殖积极性空前高涨。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技术在我区是一个新兴事物,目前尚处于试验推广阶段,还有诸多有待探索和完善的技术环节,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配套政策不完善。回良玉副总理亲自对该项目技术推广做出重要批示,但目前国家对该项目技术只明确了加强推广,而配套扶持政策还未出台,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技术的全面推广。二是推广资金匮乏。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技术仅圈舍修建来看(不含污染治理部分),建设成本比传统圈舍修建略高,加之我区近年规模养殖场发展较快,数量相对较多,新建和改建面积较大,且必须配套用于病猪治疗观察用的隔离圈舍,在短时间内很难筹集到如此巨大的资金支出。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切实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技术研究和科技攻关,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全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基本解决,为发展现代畜牧业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