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是国民经济中心的一个重要产业,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又具有合力的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有效地转化粮食和其他副产品,可以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是推进农业结构内部调整的重要措施,大力发展畜牧业,更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广开生产门路,合力、有效地配置农业资源,是新时期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劳畜富民”的战略,而且2007年底畜牧业的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57.65%,其中生猪产业产值已占畜牧业产值的74.49%,生猪产业已成为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一、畜牧业现状
2007年全县畜牧业产值23.44亿元,比上年增长36.6%;生猪出栏118.96万头,比上年增加17.36万头;新发展优质母猪1.56万头,全县能繁殖母猪达10.7万头;商品仔猪外销106.6万头,比上年增加6.2万头;小家禽出栏29933万只,比上年增加319万只;山羊出栏24万只,比上年增加1.8万只;肉类总产量14.52万吨,比上年增长21%;禽蛋产量1.49万吨,比上年增长13.7%;生猪存栏76.84万头,小家禽存栏790.43万只,牛存栏10143头,山羊存栏12.94万只。我县生猪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源泉,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区域化养殖已基本形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以生猪产业为主的畜牧业,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们认为尚存诸多不足之处。
一是全县产、加、销一体化畜牧龙头企业少,带动力不强。目前县内仅有吉龙食品有限公司加工生猪,而且该公司在加工中因为各方面原因,加工量较小,2007年的屠宰加工量不到8万头,与设计80万头的加工规模相差甚远,更谈不上企业如何支持、扶持养殖户,公司与养殖户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因而龙头企业拉动生猪产业发展的作用影响力差,影响生猪生产。
二是宣传不够,氛围不浓。尽管畜牧业,特别是生猪生产家喻户晓,但对科学的现代养殖技术,高标准的养殖需求,知晓者就不多了,尤其是要打造国家级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县就更需要加大宣传,目前县内还没有固定性的宣传内容。
三是养殖业业主现代畜牧业意识不够强。养殖业业主缺乏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理念,缺乏标准化才能生产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认识,缺乏品牌优势,缺少品牌占领市场的思路。
四是规模化程度不高。我县2007年生猪规模养殖出栏率仅2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如何利用好各级政府的扶持改策,抓住当前难得的市场机遇期,做到规模化发展,加快畜牧业方式的转变,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三、发展态势和潜力分析
我县畜牧业通过各级的努力,畜牧系统的大力推广和打造现代畜牧业,应该说畜牧业在县城经济和农民增收中托起了半边天,挑起了大梁,发展态势明显,发展潜力大有可挖。
(一)良种繁育体系初步形成。一是以桂丰农贸公司,优质仔猪开发总会为龙头,以业主开发方式,发展PIC优质专业户和大型养殖场的路子,推广良种优质PIC。目前已推广PIC种猪8000多头,建成饲养50头以PIC父母代猪场67个,其中年出栏1万头PIC生猪规模场5个,意向性新建PIC规模场12个,形成了PIC祖代猪场—>PIC父母代猪场—>PIC商品代猪场的三级繁育生产体系;二是以生猪人工授精技术提高生猪良种。2007年以实施国家生猪良种补贴项目为契机,整合全县的猪人工授精资源,成立了泸县生猪人工授精总站,建立了覆盖全县的生猪人工授精服务网络,在19个镇设立了57个生猪精液发放点,向母猪户免费发放生猪精液和提供相关技术服务。通过引进优良公猪,全力推行公猪精液生产工厂化、标准化和配种社会化,从而大大提高了我县生猪良种覆盖面和生猪品质,推动了生猪产业化发展。
全县的生猪良繁体系实现了三个转变:即地方品牌向优良品种转变,粗放型饲养向规模化养殖方式的转变,家庭副业养殖向产业化经营转变。
(二)生态型养殖逐步推进。全县运用猪沼果、猪沼稻(菜、林、鱼)生态型养殖场已建成4361个,其中年出栏50—99头的4234个 ,年出栏100—299头的51个,年出栏300—499头的43个,年出栏500—999头的17个,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8个,年出栏4000头的养殖小区8个。
(三)养殖技术不断提高。我县以生猪为主的养殖技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强了无公害优质PIC生产技术的推广和疫病综合防疫技术的培训指导、督促,包括选育、饲养管理、卫生防疫、饲料、环保等各个环节的新技术得到不断推广引用,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显著提高。常年生猪死亡平均控制在3%以内,瘦肉精检出产为0。
(四)技术队伍得到壮大。通过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县、镇、村形成了健全的畜牧兽医服务网络。全县19个畜牧兽医站,承担基层的公益性职能,保留的19个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承担各镇的服务性职能,每个行政村(含社区)聘请了村级防疫员,各个畜牧兽医站和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健全技术服务设施设备。目前整个畜牧系统有正式在册职工287人,其中有在岗技术人员268人,占在岗职工的93.4%,还有各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根据工作需要雇请的合同制人员79人,这些人员承担着全县畜禽的防疫灭病、检验检疫、市场监管、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等工作任务。
(五)交通、通讯、信息条件好。我县紧邻直辖市重庆,隆纳高速公路、隆叙铁路和省道219线穿境而过,境内的泸荣、泸永高等级公路直通重镇心腹,加上县镇建成的水泥公路和镇、村、社较好的公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全县的农户交通运输条件完全具备,从全国各地不同方向进入都十分便捷;通讯、信息方面更是犹如咫尺,而且19 个基层畜牧兽医站配备的100台生猪溯源识读器和系统的畜牧兽医网,将全县的畜牧业生产状况给全国、全球融为一体,这都为我县的畜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四、畜牧业发展对策
为加快我县以生猪产业化工程建设为主的畜牧业,提升我县在全省21个百万人口大县和扩权强县牧业产业中的地位,到2010年,按照科学发展观,以现代畜牧业的要求,力争把我县打造成为国家级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县。
(一)创新运行机制。一是整合现有资源,推广六方合作模式。由PIC种猪场提供提供父母代种猪和商品仔猪,饲料企业配送饲料,担保公司为种猪场和养猪户提供贷款担保,协会(专业合作社)负责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户负责养猪,保险公司提供保险服务。二是大力推行订单养殖。强化食品加工企业与养殖户的联合,实行保护价收购,实现企户双赢。三是成立生猪专业合作社。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路子,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四是创建生猪养殖创业园区。推广现代集成养猪技术,每个园区募集20位有志发展生猪生产的业主入驻,建成后每个创业园年出栏肉猪2万头以上。五是依托养殖龙头企业,推广生猪寄养、托养模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二)完善政策激励机制。一是县政府建立畜牧业发展基金,并根据畜牧业发展情况,逐年增加投入。二是政府引导,在省道219公路沿线开展生猪商业保险试点工作。三是完善和发挥融资渠道。简化泸县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生猪产业化建设贷款担保手续,降低担保门槛,进一步解决生猪产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四是整合项目资金。本着“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的原则,将农业发展的有关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大力支持生猪产业发展。五是发展循环农业,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有机结合,避免产生新的面源、点源污染。
(三)打造培育龙头企业。制定完善优惠政策,积极扶持现有畜产品龙头企业,同时促进与象雨润、四海、高金等有实力的畜产品龙头企业的合作,带动生猪产业发展,调动和发挥龙头企业对生猪的产业带动、行业推动、链条延伸、产品增值的重要作用。
(四)做大做强生猪品牌。一是加强信息化管理,进一步完善畜牧兽医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养殖档案,实行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充分发挥县畜牧兽医信息网的功能和作用,按时对生猪生产、加工、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发布,与国内主要行业网站进行对接,实现生猪销售网上交易。二是发展壮大现有生猪品牌。加强宣传,以“蜀龙”牌商标为载体,在交通要道、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等处设立广告牌进行宣传。对外调生猪统一佩带“蜀龙”牌商标,提升我县生猪的知名度。
(五)做好规划承接产业转移。随着经济的发展,北京、上海和南方部分省市,陆续将生产基地转移到西部地区。我们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按照“招商引资建大场、鼓励龙头企业建园区、项目引导建大户”的思路,结合城镇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以省道219和泸荣公路沿线为重点,积极规划发展年出栏上万头规模的大中型猪场,为承接生猪产业转移做好充分准备。
(六)切实提高疫病防控水平。畜牧业发展的成败在于防疫,加强疫病防控是推进畜牧业发展的保障,要牢固树立“以防为主”的观念,扎实抓好畜牧疫病防控这一基础性、关键性工作。一是强化科学防疫。在抓好猪瘟、肺疫、丹毒等常规免疫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生猪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计划免疫和强制免疫;全面推行仔猪骗割联窝免疫;强化使用二维码耳标标识管理,完善生猪养殖档案和免疫档案,建立溯源制度。同时,严格产地和屠宰检疫,加强疫情监测,确保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二是加强动物防疫应急处理能力。完善动物防疫冷链设施建设,建立动物重大疫病防控专项资金,完善应急预案,储备应急防控物资,开展应急演练,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处置能力。三是科学治疗。对动物疫病及时组织临床会诊和实验室诊断,科学制定治疗方案,标本兼治,不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努力降低治疗成本和疫病风险。
(七)规范规模猪场标准化生产。畜牧业的效益在于规模,加快规模猪场的建设,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一是制定标准化生产规范。根据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生产要求,统一质量为标准,统一标识、规范生产。二是大力推行猪舍水帘控温、中心电视监控、粪污微生物处理等先进实用技术,实行工厂化养殖。三是强化标准化生产的宣传。加强对畜牧生产管理人员、生产者的标准化生产宣传,普及标准化知识,促进各项标准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我县生猪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