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宣汉县是四川省的幅员大县、农业大县、人口大县。牛存栏 22.3 万头,出栏 13.5 万头,是我省有名的养牛大县。发展养牛生产优势十分明显。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经过 20 多年的不断努力,宣汉县乳肉兼用牛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杂交改良、引种导血、选育提高,乳肉兼用牛总群体饲养量已达 7.5 万头以上,其中基础群 5000 多头,建立起了一个泌乳期产奶量达 4000 ㎏以上,乳脂率不低于 4% 的高产母牛核心群,并培育出了胎产奶量达 8556 ㎏的高产个体。群体平均产奶量由八十年代末期的 800 多千克提高到现在的 3900 千克 ,翻了两番多,与纯种西门塔尔牛产奶量相近,乳脂率 4.22% ,高于纯种西门塔尔牛。形成了年产鲜奶 8242 吨的生产规模。兼用公牛 18 月龄育肥体重平均达 499.2 ㎏,育肥期平均日增重达 1275.6g ,屠宰率 57.6% ,净肉率 48.0% 。每年为省内外提供各类乳肉兼用牛 5 万头以上,宣汉县已成为我省最大的优质肉牛牛源基地和主要乳品生产基地之一。根据养牛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四川养牛业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宣汉;养牛;现状与对策
宣汉县位于四川省盆地东北边缘大巴山南麓,幅员面积 4271 平方公里,是四川省的幅员大县、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全县耕地面积 85.9 万亩,拥有草山草坡 227 万亩,年种植牧草近 10 万亩,属典型山区丘陵县,其中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 90.2% ,全县辖 54 个乡(镇)、总人口 123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101 万人,牛存栏 22.3 万头,出栏 13.5 万头,是我省有名的养牛大县。肉类总产量达 13.9 万吨,牧业产值达 248763 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 51.9% 。真正托起宣汉农村经济半边天,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经济来源。
1. 宣汉县牛业发展现状
1.1 黄牛改良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自 1978 年以来,宣汉县先后引进了西门塔尔、夏洛来、安格斯、海福特、利木赞、南德文等肉用或乳肉兼用牛品种对本地黄牛进行杂交改良,并经过“盆周山区肉牛有效杂交组合”项目的实施,筛选出了乳肉兼用的西门塔尔牛为我省黄牛改良的首推品种。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针对我省盆周山区养牛经济效益低的实际情况,先后进行了“盆周农村户养兼用杂种牛实用技术”和“提高农户饲养杂种奶牛产奶量的配套技术推广”等项目研究。建立起了以开发杂种牛乳用性能为主要目的的宣汉县云蒙山合作示范牧场和宣汉县乳品加工厂及饲料加工厂,初步开发出了西×本杂种牛的乳用性能,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开创出了一条新的路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针对牛群的杂交代次低,泌乳性能亦很低,杂一代牛平均产奶量仅为 800 多千克的实际情况。我们引进了荷斯坦牛冻精,对西×本杂种母牛进行配种,导入一次血缘后,再用西门塔尔牛冻精对其后代母牛级进 2 代。在此阶段先后进行了“高产西门塔尔牛及其杂交改良群的培育”、“乳肉兼用牛四川山地类群选育”和“乳肉兼用牛新品种选育”等项目的研究。 建立起了胎产奶量达 4000 千克 以上,乳脂率 4% 以上的高产杂种母牛核心群,并培育出了胎产奶量达 8556 ㎏的高产个体。乳品加工厂通过改扩建,由原来的日处理 5 吨鲜奶增至现在的日处理鲜奶 50 吨以上的规模,产品由单一的全脂奶粉发展成了可生产 20 多个液态奶品种和 6 个奶粉品种。基础母牛群已由过去的 1000 头左右增加到 5000 余头;群体平均产奶量由八十年代末期的 800 多千克提高到现在的 3900 千克 ,翻了两番多,与纯种西门塔尔牛产奶量相近,乳脂率 4.22% ,高于纯种西门塔尔牛( 3.8% )。到目前为止,乳肉兼用牛总群体饲养量已达 7.5 万头以上,农户户养一头兼用母牛,年纯收入 3000 ~ 5000 元,形成了年产鲜奶 8242 吨的生产规模,已发展成为该县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通过 “肉牛易地育肥技术研究”,开发出了兼用牛的肉用性能。在以酒糟为主要粗饲料并适当补充混合精料的条件下,兼用公牛 18 月龄育肥体重平均达 499.2 ㎏,育肥期( 90 天)平均日增重达 1275.6g , 屠宰率 57.6% ,净肉率 48.0% 。农户 养一头兼用肉牛,年增收 1500 元以上。
1. 2 牛规模化养殖不断推进
近年来,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规模养殖不断推进,养牛小区和适度规模的养牛场户得到蓬勃发展。 通过一系列项目的实施和 20 多年的发展历程,到 2007 年底,宣汉县存栏牛达 22.3 万头,出栏肉牛 13.52 万头,农户饲养一头肉牛年增收 1500 元以上,全县 70% 以上的农户都养了牛(奶牛或肉牛)。其中奶牛饲养量达 8226 头,年产商品奶 8242 吨,建奶牛小区 6 个,养奶牛农户户均收入 4500 元以上。肉牛饲养规模达 100 头以上的有 2 户, 30 ~ 50 头的 25 户, 10 ~ 30 头的 240 户, 3 ~ 10 头的 960 户。宣汉县已成为我省最大的优质肉牛牛源基地和主要乳品生产基地之一。
1.3 奶牛发展较快、黄牛稳步发、水牛数量减少,生产性能大幅度提高
1980 年至 2007 年宣汉县牛群结构变化
项 目 |
单 位 |
1980 年 |
1990 年 |
2000 年 |
2007 年 |
07 比 80 增( % ) |
牛总数 |
头 |
100202 |
124211 |
184833 |
223070 |
122.6 |
黄牛(包括改良牛) |
头 |
84709 |
106877 |
164692 |
202866 |
139.5 |
水牛 |
头 |
15493 |
14306 |
16161 |
11978 |
-29.3 |
奶牛 |
头 |
3028 |
3980 |
8226 |
||
出栏肉牛 |
头 |
10941 |
15834 |
92911 |
135225 |
1135.9 |
牛肉产量 |
吨 |
550 |
1347 |
11108 |
18181 |
3205.6 |
牛奶产量 |
吨 |
1320.7 |
1524 |
8242 |
宣汉县养牛产业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 由 1980 ~ 2007 年牛群结构变化情况看出,宣汉县养牛总数由 10.02 万头发展到 22.3 万头,增长 122.6% ;出栏肉牛增长 11 倍多,牛肉产量增长 32 倍,出栏牛头平产肉量由 1980 年的 50.27 ㎏提高到 2007 年的 134.45 ㎏,增长 167.5% ,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124.82 ㎏),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47 ㎏);但是,从不同牛品种来看,宣汉县养牛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奶牛从无到有,数量以较快速度发展;黄牛(包括改良牛)稳步发展, 2007 年比 1980 年增长了 139.5% ;水牛数量不增反降, 2007 年比 1980 年下降 29.3% 。
1.4 牛源外销市场得到巩固和发展
为保证养牛农户在流通中顺利实现产品价值并使其增值,全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组织,注重抓好牛源交易市场、加工龙头企业、流通组织和队伍的建设。先后在全县建立牛交易市场 27 个。建立起牛肉加工龙头企业 18 个,年加工能力达 1900 多吨。筹建肉牛协会 6 个,培植了由 6000 人组成的经纪人流通队伍,牛的内、外销市场十分活跃,既巩固了内销,又扩大了外销,确保农民养得多、养得好、卖得出、收入高。通过流通组织,在省内近 20 个地市州和上海、武汉、贵州、云南、重庆、河南等地建立了较为稳定的销售网点,形成了一张长短结合、内外相连的销售网络。全县 每年为省内外提供各类牛源(种、奶、肉牛) 5 万头以上。
1.5 养牛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做好黄牛改良的同时,在省畜牧食品局、省科技厅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不断加大对改良牛群的选育,通过“盆周山区肉牛有效杂交组合”、“盆周农村户养兼用杂种牛实用技术”、“乳肉兼用牛四川山地类群选育”和“乳肉兼用牛新品种选育”等课题的实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六五”期间完成的 “盆周山区肉牛有效杂交组合”课题,获得了四川省 1983 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六五”至“七五”期间完成的“盆周农村户养兼用杂种牛实用技术”课题,获得四川省 1988 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八五”至“九五”期间完成的 “乳肉兼用牛四川山地类群选育”课题,获得四川省 2000 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九五”期间完成的“肉牛易地育肥技术研究”课题,获得成都市 2001 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由中国农科院主持,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和宣汉县云蒙山合作示范牧场共同参加完成的国家“七五”至“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国西门塔尔牛新品种选育”课题,于 2002 年通过国家级新品种审定,定名为“中国西门塔尔牛”,项目通过验收鉴定,分别获得 2003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 年度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此基础上,培养了一大批有丰富经验的基层畜牧技术人员,为该县的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养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牛的役用功能减弱
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机补贴政策的日益完善以及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转移,农业耕作制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农村传统的耕牛耕地逐渐被机器耕地所取代,牛的役用功能正逐步减弱,这种现象在交通方便的地方表现得更为明显。这种发展趋势,决定了养牛业的发展只能朝着以乳或肉为主,乳肉役兼用或肉乳役兼用的方向发展。
2.2 牛良种化程度低、个体生产性能低
我省虽然有养牛的传统,养牛历史悠久,并且各级政府也很重视,但就总体来说,牛个体小,生产性能低,同时存在规模小、良种改良面小、覆盖率低、饲养方式落后、饲养水平差、优质改良牛品种比重小的突出问题,全省改良牛比例不到牛群总数的 20% ,即使养牛条件较好的宣汉县改良牛比例也不到牛群总数的 60% ,与发达国家改良牛比例 90% 以上的差距还很大,以至造成牛整体生长速度慢,出栏牛个体平均产肉量仅 124.8 2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47 ㎏),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00 ㎏以上)的生产水平 。
2.3 资源利用率低
四川省农作物秸秆、糟、渣、饼粕等工、农业副产品及草山草坡资源( 334. 3 万公顷 ) 十分丰富,但 工、 农 业副产品及草山草坡资源利用率却很低,大量的秸秆等农副产品被焚烧或丢弃,工业酒糟尚未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极大的浪费,甚至污染环境,同时优质牧草资源较少,人工种草水平较低。
2.4 生产方式落后
长期以来,我省的养牛生产主要是以农村千家万户散养为主,“养牛耕田、养猪过年”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除部分奶牛养殖相对集中形成一定规模和部分业主投资兴建的中小规模肉牛场外,全省牛的规模养殖非常少,规模化水平较低,牛的总体养殖水平仍然较为落后。
2.5 牛存栏增长趋缓、年出栏数大于产出数
根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牛存栏数中的母牛比例约为 45 %,产仔率约为 60 %,那么在我省 466.27 万头存栏黄牛( 2007 年底资料)中按 45 %推算能繁母牛数量约为 209.82 万头,再按 60 %进一步推算每年仅能生产出 125.89 万头牛,此数尚不足当年出栏 210.89 万头的 60 %。出现这种年产出明显少于年出栏的入不敷出情况在转型的过渡期内仍属正常现象,因为牛业转型加速淘汰的调整过程既需要较长时间也伴随加速屠宰,据资料表明我国到 2005 年才开始进入转型后期。由此提醒我们,由于牛存栏数增长趋缓使我省牛群总量的增加和扩繁都将受到相当的限制,同时还由于超量屠宰使牛肉产量增加又暂时掩盖牛存栏数趋减的危机。
3. 养牛发展对策
3.1 加强地方品种牛的资源保护
畜禽品种资源保护是维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此都极为关注。建国以来,由于生态环境变化、化学污染、气候变化、大量外来高产品种杂交及国内地方品种杂交等原因,造成一些地方品种牛的数量逐渐减少。建立以保种区保护为主,基因库保护为辅,保护区和基因库多种形式并存的地方品种牛的资源保护机制,切实加大牛的地方品种资源保护力度,特别要重点加强和完善现有保种区建设,鼓励社会和个人参与,形成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管理方式,提高资源保护水平。
3.2 大力开展牛的杂交改良、逐步提高良种牛比例
有计划地开展奶牛或肉牛品种改良,是加快牛品种资源开发利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按照科学、合理、有序的原则,合理布局、科学制定牛改发展长期规划,确保牛改工作的有序性;提高优质冻精的供应能力,以省种公牛站建设为重点,有计划地做好优质种牛的引进和冻精生产、检测等设施设备的更新,提高冻精综合生产能力和水平;在积极做好调研的基础上,合理布局肉、奶牛改良网点,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等服务工作,充分发挥改良点的示范服务功能,努力提高受胎率,逐步提高良种牛的杂交改良覆盖率和比例。
3.3 大力发展乳肉(或肉乳)兼用牛生产,向肉牛要奶、向奶牛要肉
发达国家的养牛业,肉奶结合或奶肉结合的例子很多,如美国牛奶生产过剩时期,促使将其部分奶牛用于肉牛生产,英国也是类似情况。具体方式是用肉公牛对奶母牛进行杂交转型。我省的情况则不同,是肉役兼用牛种群基础庞大,可以将其转型为奶肉(肉奶)兼用牛,即向肉牛要奶,实现肉奶兼用。这样既解决了牛源紧缺,又提高了养牛综合效益。
3.3 加大能繁母牛的支持力度、强化改良母牛保护
由于饲养繁殖母牛的收益很小而且风险较大,这是我国养牛生产发展的软肋。我国现阶段饲养繁殖母牛有 3 种情况,一是依赖自然资源饲养繁殖母牛,主要是放牧饲养或配合部分舍饲的方式生产犊牛,这样出售育成犊牛尚有利可图,并可依靠多养母牛来增加获利;二是农户少量舍饲散养繁殖母牛生产犊牛,依靠农户家中不宜直接出售的秸秆等农副产物,通过牛腹变废为宝和集小钱为大钱的方式来增加收入;三是奶牛所产犊牛。目前采用集约化大量舍饲养殖繁殖母牛来生产犊牛基本是无利可图,甚至可能是还要赔钱的。
因此,政府要像支持养猪生产一样,加大对养牛农户饲养繁殖母牛的支持力度,要直接将涉及牛业发展的支农助农资金重点用在农户饲养繁殖母牛上。积极做好西本高代杂种母牛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防止高代杂种母牛流失。根据西杂牛乳肉兼用、乳质好、且具有较好地适应性的优良特性,加大这方面的科技投入,并积极探索乳肉兼用牛养殖小区及产业化建设,开展西杂高代母牛挤奶示范推广,开发高端乳制品生产。
3.4 积极探讨种草养畜结合模式、大力拓展饲料资源
由于牛是草食家畜,能大量利用人类不能直接利用的牧草 、秸秆、工农业加工副产品等生产优质动物性食品 ,不与人类竞争粮食。因此, 在充分利用好当地农副产品资源及草山草坡资源,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的基础上,大力开展人工种草,积极探索“果 - 草间作”、“林 - 草间作”、“粮 - 草轮作”、“牛 - 沼 - 草”、“牛 - 沼 - 果 - 草”等多样化生态种养模式。大力推广农作物秸杆的青贮、微贮、氨化等加工处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