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状
畜牧业是我市农业经济的优势产业之一,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宏伟目标的重要工程。为此,我市各级政府加大力度,加快畜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区域化、产业化、商品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和成效。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快速增长,总体形势概括起来主要有二大特点:
1、生猪养殖业逐步规模化。据统计:全市现有出栏50头以上大户361户,年出栏达108266头,占全市年出栏总量的27.8%。其中年出栏50-99头的规模养殖户(场)181户,年出栏13480头;出栏100-299头的规模养殖户(场)80户,年出栏17973头;出栏300-499头的规模养殖户(场)52户,年出栏23599头;出栏500-999头的规模养殖户(场)30户,年出栏21213头;出栏1000-1999头的规模养殖户(场)13户,年出栏19565头;出栏2000-2999头的规模养殖户(场)5户,年出栏12436头。养殖户饲养规模化近三年有不断扩张趋势。
2、饲养管理逐步规范化。近年来,我市加大了DLY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新知识更新“三新”工程的建设,改单一的技术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形成一条龙服务,把零距离技术指导和借助电话等通讯设备作远程指导相结合的办法作为与养殖户的联系方式,更大范围地帮助生猪养殖大户解决生产难题,当前90%以上的规模养殖户已能熟练掌握相关科学饲养管理技术。与此同时,生猪养殖户的法制意识也普遍增强,提高了广大养殖户对重大动物疫病依法防治的重要性认识,养殖户更为重视畜产品安全生产和推进健康养殖。
二、问题
1、规模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同行养殖户间联系不紧密,普遍采用独立的饲养管理方式,相同生猪种类的饲养标准没有达成一致性。规模养殖户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养殖效益随市场变化起伏不定。地方上的一些行业协会团体实际作用不强,导致行业内联盟优势不明显,表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当生猪销售困难时,为解决生猪产品销售问题不主动、不积极。
2、生猪养殖户生产规模偏小。这是我市生猪规模养殖上的突出问题。对于肉品消耗大市来说,猪肉存在着供应总量低、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低(今年除外)、生产成本高“三低一高” 的普遍问题。我市由于年出栏200头以上规模大户和加工龙头企业的缺少,不仅规模优势得不到体现,市场竞争力受到影响,同时也束缚了生猪产业向纵深发展。
3、生猪粪便污染处理措施不强。生猪粪便污染处理是一项高投入的工程,长期受到了养殖户的忽视,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越来越关注,生猪养殖污染成为了社会热点问题,影响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然而,完全实现粪便零污染处理所需费用对一般养殖户而言是一项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许多养殖户至今仍然普遍采用比较传统的还田肥土处理措施为主,但与种田大户、蔬菜基地、林果茶园、苗木基地等种植基地挂钩,建立生态生产协助关系不多,沼气处理刚刚起步,养殖污染还较严重。
三、对策
1、加强招商引资,优化生猪产业结构组合。为促进规模养殖发展,全市上下应以发展工商经济的观念,多方筹措、八方争取规模养殖发展资金,鼓励和欢迎“三资”资本投资创办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生产示范基地、高新科技养殖园区等,通过招商引资,让规模养殖生产进一步集聚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经营等各方优势,切实提高生猪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发展生猪规模养殖小区,实现低成本规模扩张。建立规范的规模生猪养殖小区,可以将有条件发展适度规模的养殖户整合到一起,既可摆脱小农经济生产的不规范性,又可大大缓解当前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规模生猪养殖小区可以在不加重养殖户资金投入负担的情况下,以统一的生产标准作基础,快速形成规模优势,这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适宜在经济发达地市推广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
3、发挥政府杠杆作用,为生猪规模养殖提供发展平台。对有基础、有技术、有市场的规模养殖户要适当调低农业贷款门槛,鼓励其扩大生产规模;对一些带动效应好、贡献突出的规模大户、经纪人要予以奖励,可以考虑减免部分税收;政府要建立生猪生产扶持基金,对受自然灾害、疫情等因素影响的养殖户,要进行资金补偿,帮助恢复生产。
4、建立完善的生猪防疫检疫体系。这是稳定生猪规模养殖长效发展的前提保障。各级政府要站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高度,从稳定防疫检疫队伍入手,建立严密的生猪防疫、检疫网络体系,在生猪产前至产后全程各环节依法落实防疫、检疫综合措施,严格操作程序,加速推进生猪产品全程质量监控。
5、加强生猪规模养殖粪污处理。随着养殖规模化发展,养殖业污染已成为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在加大支持规模生猪生产的同时,千方百计动员业主加大沼气池、沉淀池等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投入和大力推广干湿分离、垫料养殖等先进的零污染养殖技术,促进生猪产业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