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四川省2008年上半年畜牧经济形势分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8-11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21
核心提示:  今年以来,全省畜牧系统按照省委提出的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快又好发展的总体要求,围绕抓机遇、强基础、快发展、促增收这
  今年以来,全省畜牧系统按照省委提出的“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快又好发展”的总体要求,围绕“抓机遇、强基础、快发展、促增收”这一主题,创新思路,克服困难,真抓实干。特别是在遭遇“5.12” 特大地震灾害后,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全系统紧急动员,精心组织,迅速行动,一面全力以赴抗震救灾,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一面统筹兼顾科学规划,确保灾后畜牧业生产尽快恢复重建。尽管地震造成二季度畜牧业生产有所下降,上半年同样保持了稳定的发展趋势。各市州快报反映,上半年全省肉类总产量503.16万吨,同比增长3.56%,禽蛋产量81.36万吨,同比3.47%,奶类产量27.5万吨,同比增长7.24%。
  一、上半年四川省畜牧业生产和流通形势
  (一)生猪:出栏增长,存栏下降,价格总体稳定
  1、生产形势
  ⑴出栏方面。  上半年全省生猪出栏4686.49万头,同比增长2.77%,猪肉产量345.31万吨,同比增长2.73%。从时间段分析,由于政策扶持有力,市场行情有利,一季度出栏增幅为4.49%,二季度受地震影响,呈下降趋势,跌幅为3.93%。从地区分析,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雅安、阿坝6个重灾市州下降明显,出栏同比下降4.72%,其他市州除泸州外均有不同程度增长,自贡增速最高,达到12.86%。  
  地震未造成上半年全省出栏量下降,原因首先是07年出台的生猪扶持政策,08年逐渐显现出成效。15个轻(非)灾市州上半年生猪出栏增幅达到6.12%,为近年来较高水平;其次是震后重灾区养殖户因圈舍垮塌,饲料不足,暂时没有条件饲养,造成集中出栏。德阳市5月22日开始组织大型肉联厂收购灾区出栏或接近出栏的畜禽产品,短短十天就收购生猪近1.5万头。
  ⑵存栏方面。  6月末全省生猪存栏6029.85万头,同比下降0.04%,比一季度末减少4.1%。6个重灾市州下降明显,降幅达13.46%,其中德阳、阿坝降幅超过30%。能繁母猪579.06 万头,比一季度末减少6.06%,但比去年同期增长5.88%。
  2、市场行情
  今年以来猪价总体上保持高位运行,仔猪、活猪波动明显,猪肉波幅相对较小。
  仔猪价格前4月快速增长,达到28.11元/千克的历史最高价,5月以来出现快速下跌,当前为23.48元/千克,下跌16.47%(见下图)。主要原因一是前期价格过高,购买仔猪饲养效益不高风险大,养殖户存在观望等待的心态;二是重灾区农户因养殖条件制约,补栏积极性受到影响,价格下跌幅度大。重灾县价格都低于全省平均,三台县当前仔猪价格仅为17.2元/千克,比灾前下降了25.3%。
 
 
  活猪价格一季度走势平稳,4月中旬以来连续9周下跌,当前为13.77元/千克,每千克比最高时跌了2.54元(见下图)。从各调查县看,当前活猪价格下跌属于整体回落,灾区与非灾区差别不大。
 
 
  猪肉价格在三者中波动最小,1—6月整体保持在23.70—26元/千克(见下图)。
 
 
  上半年仔猪、活猪、猪肉均价分别为25.57元/千克、15.51元/千克和25.19元/千克,同比分别增长163.88%、82.68%和74.01%(见下图)。仔猪价格涨幅明显高于活猪和猪肉。今年母猪养殖户和自繁自养户效益好于去年同期,而单纯育肥的养殖户效益下降幅度较大。据调查,农民自繁自养一头肥猪可获利400元左右。
 
 
  (二)牛羊:生产稳定发展,价格高位运行
  1、生产形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牛羊肉需求仍呈刚性增长态势,生产保持稳定发展。上半年全省牛羊出栏均有所增长,存栏受地震影响略有下降。1—6月全省牛、羊出栏分别为122.81万头和1139.65万只,同比增长4.24%和2.08%;6月底牛、羊存栏分别为1179.63万头和2123.14万只,同比下降1.87%和0.05%。6个重灾市州牛、羊存栏分别下降4.63%和11.2%,受地震影响程度低于生猪和家禽。
  3、市场行情
  牛羊肉价格继续保持高位稳定。当前牛肉、羊肉价格分别为28.32元/千克和30.01元/千克,同比增长48.90%和38.55%。各调查县牛肉价格相差不大,除个别地方外,都在30元/千克左右;羊肉价格差距较大,最高的威远县42元/千克,最低的仁寿县仅17.5元/千克。按当前价测算,饲养一头肉牛可获利1400元,饲养一只肉羊可获利100元。
 
 
  (三)家禽:生产受地震影响大,价格有所回落
  1、生产形势
  今年猪价较高,作为其主要替代品的家禽前4月快速发展。一季度家禽存出栏同比增速均超过8.5%,二季度由于受地震影响损失较大,生产明显滑坡。上半年家禽出栏6.57亿只,同比增长4.69%;存栏4.92亿只,同比下降3.31%。6个重灾市州家禽存栏下降16.96%,降幅为所有畜种之最。
  2、市场行情
  今年以来,活鸡、鸡蛋价格一直处于回落态势。当前活鸡、鸡蛋价格分别为17.58元/千克和8.84元/千克,同比增长8.05%和下跌1.67%。代蛋雏鸡和代肉雏鸡价格走势基本相同,自3月份以来一直处于下跌态势,当前分别为3.16元/只和3.13元/只,但仍高于去年同期,同比上涨12.86%和3.99%。
 
 
 
  二、上半年四川省畜牧业发展的特点
  上半年我省畜牧业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政策扶持有力,市场行情有利
  中央和省连续5年出台1号文件强调要增加“三农”投入,巩固完善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特别是07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畜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范围之广、投入之多是前所未有的。08年除继续执行各项扶持政策外,力度进一步加大。能繁母猪补贴标准由每头50元增加至100元;奶牛良种补贴范围扩大到全国;新增的蛋鸡良种补贴政策已经明确。
此外,上半年以生猪为主的畜禽产品价格总体上高位稳定,养殖效益增长,养殖积极性提高,特别是规模养殖呈快速增长态势。
  (二)现代畜牧业试点工作扎实推进
  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见》,制定了《四川省现代畜牧业科技专项行动方案》,为发展现代畜牧业提供了持久有力的政策支撑。
  我省重视现代畜牧业发展,将试点市列为重点来抓。资阳、遂宁、眉山三个试点市成效显著:
  1、资阳市继续推广“六方合作+保险”机制。截至5月底,全市“六方合作+保险”已覆盖全市198个村,带动2.55万农户参与合作。同时新推出了“三级良繁+合作社”的模式,逐步将分散农户引入标准化、规模化大生产。目前,全市在建存栏600头以上的原种场15个,在建二级扩繁场300余个,在建养殖育肥小区152个。
  2、遂宁市上半年新建DLY、PIC存栏500头以上的一级种猪场6个,新增纯种和PIC祖代母猪3000头;新建存栏30—500头的二级种猪场138个,新增种猪17274头。
  3、眉山市把奶业作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突破口,完善了以奶业为特色的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加大了奶源基地建设力度,抓好了蒙牛集团和现代牧业万头牧场建设,集中建设了示范片区,强力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
除上述三个试点市外,其他市州也不断探索现代畜牧业发展模式。“龙头企业十畜牧专合组织十养殖场(户)”、龙头企业“托养”、“寄养”等模式在全省范围内不断推广,形成了龙头企业与养殖户紧密联结、互利双赢的运行机制。
  (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成效显著,实现了清净无疫
  动物疫病有效防控,事关畜牧业健康发展。当前我省春防圆满完成,夏防提前拉开了序幕。截止5月9日,全省春防口蹄疫、禽流感、猪瘟、猪蓝耳病免疫率达到97%以上,规模场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免疫率达99.99%,基本达到国家要求。地震发生后,为防止灾后发生大疫情,我局迅速开展了死亡畜禽无害化处理、环境消毒和人畜共患病动物紧急免疫。截至6月14日,全省共无害化处理死亡畜禽3216.98万头(只),环境消毒累计15.87亿平方米,实施人畜共患病动物紧急免疫669.56万头。由于工作得力,全省没有发生一例人畜共患病和重大动物疫情。
  (四)畜产品安全状况良好
  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对69家饲料生产、经营和养殖企业的85批饲料样品进行了检测,未检出违禁药品;对30批猪肉、80批牛奶样品进行了硝基呋喃类代谢物和氯霉素检测,结果均未检出;对90批牛肉样品进行了阿维菌素兽药残留检测,结果均合格。震后,对9家供应灾区肉食品的加工企业所宰生猪进行“瘦肉精”专项抽样检测,检测样品791头(份),均未检出“瘦肉精”。
  可见,我省畜产品安全状况良好,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
  (五)承接产业转移主动有为
  我省作为畜牧业大省,具有承接畜牧产业转移得天独厚的优势。近期,各地以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意见》为指导,结合自身实际,迅速行动,加大畜牧业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地企业和民间资本进入畜牧业,加快了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5月初,眉山市专门召开畜牧农资市场招商说明会,引来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为当地优化畜牧产业结构,迎来了承接产业转移、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的新机遇。
  (六)灾后恢复与重建开始起步
  畜牧业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我局于6月初及时下发了《关于全力抓好灾后四川省畜牧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紧急通知》,迅速成立了灾后畜牧业重建规划领导小组。目前全省和各重灾市州畜牧业恢复与重建规划基本完成。
  三、“5.12”地震对四川省畜牧经济的影响
  (一)受灾情况
  5月12日,我省汶川发生8级地震。此次地震持续时间长,波及面广,灾害程度深。全省20个市(州)不同程度受灾,其中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阿坝、雅安6市(州)的18个县(市)灾情特别严重。我省畜牧业同样难于幸免,据初步统计,地震导致畜牧系统职工死亡19人,失踪13人,受伤232人;死亡畜禽3383万头(只),其中大牲畜30.67万头、生猪340.33万头(能繁母猪18.45万头)、羊58.49万只、家禽2554.76万只、兔398.75万只;畜禽圈舍跨塌2882.32万m2,畜牧业直接经济损失221.62亿元。
  (二)对畜牧经济的影响
  地震对我省畜牧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畜牧业发展速度减缓,畜产品价格回落可能延迟
  地震造成6月末全省猪、牛、羊、禽存栏比正常情况分别减少5、1、3和7个百分点,无疑给下半年生产带来一定影响,使全年畜牧业发展速度减缓。另外,尽管震后猪价一直处于回落状态,目前已略低于年初水平,但从当前存栏下降特别是重灾区生产形势看,下半年出栏量不会有太大增长,由此估计今后一段时期畜产品价格仍将保持较高水平。
  2、畜禽存栏量减少,但不会出现畜产品供应偏紧的情况
  受地震影响,6月末全省牲畜和家禽存栏同比下降0.28%和3.31%,比3月末下降2.51%和3.14%。6个重灾市(州)生猪、牛、羊、家禽存栏比分别下降13.46%、4.63%、11.2%和14.56%,18个极重灾县(市、区)损失更惨重,存栏量减少在25%以上。
  但由于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今年震前4个月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生产发展较快。3月末能繁母猪创下了616.62万头的历史新高,即使地震损失18.45万头,当前仍比去年同期多32.16万头,能为今后发展提供足够保障。同时,一些轻灾区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上半年有8个市州生猪出栏同比增长超过6%,6个市州存栏同比增长超过5%。此外,18个极重灾县(市、区)畜禽出栏量占全省份额并不大(2007年猪、牛、羊、禽分别占8.28%、7.11%、5.14%和9.19%),对畜产品供给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综合分析可知,尽管当前存栏减少,但不会出现畜产品供应偏紧的情况。
  3、生产恢复需要时间,重灾区今年畜牧业形势不容乐观
  生产恢复需要一定过程,同时受其他因素的制约,重灾区下半年畜牧业形势不容乐观。其原因如下:
  一是重灾区畜牧业基础设施毁坏严重,必然制约畜牧业发展。据统计,18个极重灾县(市)畜牧部门房屋倒塌24.74万 m2,占全省房屋倒塌面积的55.10%;畜禽圈舍跨塌2397.93万m2,占全省圈舍跨塌面积的83.19%;防疫检疫设施设备和冷链体系损失1.89亿元,占全省相应损失的77.14%;6个重灾市州93个种畜禽场受灾,损失种畜禽13.1万头(只),分别占全省相应损失的54.07%和60.65%。可见,半数以上的基础设施毁损都在重灾区;
  二是重灾区大多数农户住房损毁,间接影响畜牧业生产。对这部分养殖散户而言,今后半年首要任务是解决居住问题,没有足够的精力发展畜牧业。据调查,灾后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雅安5个重灾市州仔猪和二杂母猪价格分别下跌19.69%和10.64%,仔猪价格跌幅最大的绵阳,跌幅分别达33.64%,母猪价格跌幅最大的德阳,跌幅达23%。这说明当前重灾区养殖户补栏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
  三是规模户损失惨重,短期筹集资金存在一定困难。加之部分规模户特别是新上的规模户养殖信心受到打击,出现观望停顿现象;
  四是地震导致我省300余家饲料企业(约占全省1/3)受损,且后续影响严重。同时震后铁路全面动员紧急抢运救灾物资,饲料原料不能及时调入,饲料企业生产恢复困难,有的处于限产甚至停产状态,直接影响下半年重灾区畜牧生产;
五是水利等其他相关行业基础设施毁坏产生不利影响。据省水利厅统计,重灾区1803座水库由于地震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造成575万人饮水困难。畜牧业发展同样离不开水,水源短缺制约畜牧业生产恢复;
  4、灾后重大动物疫病风险加大,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地震给灾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带来严峻考验。一般而言,大灾后人畜共患病疫情发生概率较大,当前灾区人畜共患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截至目前,我省有3383万头(只)畜禽因灾死亡。随着气候转暖,动物尸体腐烂,容易造成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链球菌病、炭疽等多种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因此防止重大疫病发生和蔓延,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成为当前抗震救灾刻不容缓的重点工作之一。
  四、当前四川省畜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我省畜牧经济运行中存在诸多问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畜牧业基础薄弱,畜牧生产科技含量不高,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不强;二是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缺乏代表养殖者利益的组织机构,生产环节在利益分配、风险分担中处于弱势,比较效益差;三是养殖污染问题日趋严重。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畜禽粪便和污水排放大量增加,对空气污染也在加大;四是重大动物疫病风险加大,防控形势严峻;五是重灾区灾后恢复与重建任务艰巨。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大投入,为我省畜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走现代畜牧业发展道路是我省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必须解决周边环境保护和防疫设施建设问题;逐步改善基层畜牧服务和监管设施。同时,要加强新型饲料资源和添加剂产品研发、重大疫病防控和常见病治疗产品研发等方面的科技创新;鼓励科研单位和企业研发投入,提高畜牧科技研发水平,培育技术创新能力。
  (二)积极发展专合组织,建立产业环节中利益联结机制
  大力发展专合组织,提高畜牧业组织化、专业化和协作化程度,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农民专合组织的作用,使其成为农民利益的代表。加强协调产业化环节中的利益关系,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如利用对企业的优惠政策,附加农民利益保障条件以及协调企业和农民之间的诚信关系等,建立企业与养殖户双赢,利益紧密相连的关系。
  (三)强化养殖污染治理,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首先,优化畜禽养殖业布局,按土地承载能力合理安排养殖规模,特别是新上的规模化养殖场,在选址、饲养量上要充分考虑污染问题。其次,加大科技创新,积极探索畜禽粪污达标治理新工艺、新方法,解决养殖污染问题。第三,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探索产业化治污、资源化利用之路,改善环境质量。例如,实行种、养殖业有机结合,倡导资源综合利用等。
  (四)继续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确保清净无疫
  一是要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确保动物防疫工作开展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二是要大力宣传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确保动物防疫意识深入民心;三是要抓好动物防疫基础性工作,做好春、夏、秋三季防疫工作,确保防疫密度和质量;做好防疫监督检查与指导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做好疫情监测工作,充分发挥村级防疫员的作用,随时掌握疫情动态,一旦出现疫情,按“早、快、严、小”的原则,果断进行处置。
  (五)加快灾后畜牧业恢复与重建
  此次地震灾害破坏性大,灾后重建是具有创造性的,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事关今后重灾区乃至全省畜牧业能否健康发展。各地应将重建作为一次调整结构、优化布局、促进产业升级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契机。而规划科学性、合理性是重建工作有效实施的关键。因此当前重中之重是做好科学的重建规划。重建规划要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与畜牧业长远发展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优化区域布局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五、2008年四川省畜牧业生产预测
  根据上半年的生产形势,结合特大自然灾害的影响,通过对重灾区和其他地区分类分析,预计今年我省生猪出栏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牛、羊出栏略有增长,家禽出栏略有下降;下半年畜产品市场价格仍将持续较高价位运行,不会出现大幅度下滑。
  1、生猪
  当前全省除能繁母猪外的生猪存栏量为5450.79万头,这批猪将在年底前全部出栏(死亡率按3%计),加上已出栏的4686.49万头,预计全年生猪出栏将为9960万头左右,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2、牛羊
  按一般规律,下半年为牛羊出栏高峰,占全年60-70%。从当前存栏(同比仅分别下降1.87%和0.05%)看,地震对全年牛羊出栏量的影响并不大。预计全年牛、羊出栏将会有2%左右的增幅,分别达到425万头和2960万只。
  3、家禽
  家禽存栏在所有畜种中减幅最大,同时其生产周期短,周转快,目前存栏下降将会影响到今后一段时期的出栏量。预计全年家禽出栏比将2007年略有减少,为13.93亿只,减幅为1%。
  4、肉蛋奶产量
  根据今年主要畜禽出栏情况预计肉类总产量为1100万吨,与去年基本持平;根据上半年禽蛋产量、当前家禽存栏以及近期出台的蛋鸡扶持政策预计禽蛋产量达到190万吨,同比增长2%;根据上半年牛奶产量、当前奶牛存栏预计牛奶产量达到70万吨,同比增长7%。
  (全年预测数据以省统计局2007年年报数为依据)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