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肃省天水市把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积极引进推广畜禽新品种,优化畜群结构;大力发展养殖专业村、养殖小区,转变生产方式,不断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初步形成了张川、清水两县的肉牛和良种羊,秦安、甘谷、武山、麦积四县区的瘦肉型良种猪,秦州、麦积的禽蛋,城郊及河谷川道地区的奶牛四大商品基地为重点的产业布局。2007年全市畜牧业发展坚持规模养殖、大办养殖小区、引进畜禽良种、推广实用技术、强化动物防疫等措施,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256.4万头(只),较上年增长23.8%;实现畜牧业总产值16.3亿元,同比增长53.3%。
天水市畜牧业在产业支柱地位不断强化,经济效益不断增长,取得长足发展的整体形势下,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制约着畜牧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存在的主要问题
投入不足,畜牧业发展资金少。政府政策性投入少,支持乏力,如畜禽良种工程、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动物防疫及畜牧科技推广等项目资金缺口大,制约畜牧业健康、快速、高效发展;融资渠道窄,各级金融机构支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具体,信贷额度小、利息高、贷款条件严,致使一些养殖户(场)想贷款却贷不到款,部分养殖户在农村信用社贷款,但资金使用成本很高;养殖业自身风险大,难以吸引社会资金进入。
龙头企业少,带动力弱。天水市由市政府命名的畜牧龙头企业10个,畜产品加工企业仅2个。如张川县清真“伊味思”牛肉有一定知名度,但年产量仅在200吨左右,全年大部分时间因无流动资金而停产。秦安县兴源食品有限公司年屠宰加工肉类1500多吨,以初级产品为主。这些企业产品单一、没有品牌、市场占有率不高、附加值低。另外,90%以上的龙头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稳定的养殖基地,与养殖户之间没有利益关系。
饲草短缺,草食畜发展缓慢。天然草场退化,全市现有210万亩天然草场,退化面积达到100%;人工种草速度慢、面积小。全市现有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92万亩,每年种植一年生牧草30万亩,人工草地年产青干草73万吨,全市大家畜饲养量48万头,每头大家畜占有量只有1.25吨;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不高。全市粮食播种面积(除洋芋面积)400万亩,年产农作物秸秆12亿千克,利用率不到40%。据测算,全市大牲畜每年缺草约1.5亿千克。
畜禽分散饲养,集约化程度不高。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天水市大多数农户目前仍然以分散养殖为主,规模小、经济效益不明显。据统计,2007年全市有各类规模养殖户9.01万户,占全市总农户的14.08%,规模饲养量占全市总饲养量的38%。
科技培训滞后,实用技术推广普及面窄。近年来,各级业务部门通过科技下乡和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培训了一批农民技术员,也推广了一些养殖技术,但由于没有专门的培训和推广经费,致使一些实用技术不能及时传授给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明显感到一些养殖户的科技含量不高,养殖效益低。
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目前,全市有省市级种畜禽场25个。其中种猪场15个,种鸡场6个,种羊场3个,种兔场1个。2007年,天水市从外省市调入子猪25万头,良种蛋雏90%以上从外省市调入。另外由于从外地大量调种,动物疫病呈现高发态势,加大养殖业风险。
科技人员不足,服务能力不强。全市畜牧系统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比例不高,只占总人数的39%,在乡一级站只有18%;中级职称以上人员市、县、乡分别为36%、26%和6%,越在基层比例越低;在市县两级中,工人偏多,达到30%~38%,这些工人虽然有一部分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大中专文凭,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但总体水平较差。全市131个乡镇站中,无办公场所的13个,危房乡站59个。
加快畜牧产业发展的建议
拓宽资金进入渠道,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继续加大财政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央和甘肃省的专项资金和各类扶持贷款,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名优畜牧企业。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闲散资金,通过多方筹措资金,逐步形成以农户投入为主体,国家投入为导向,信贷、外资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畜牧业投入机制,确保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施畜禽良种工程,优化畜牧产业结构。积极引进和推广畜禽良种,扩大良种率,加快种畜禽场建设步伐,提高供种能力。加强种畜禽场的规范管理,提高供种质量。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做强畜牧产业。大力扶持畜产品加工业,开发名牌产品,对现有天水利东、天水嘉信畜牧、清水康健牛业、张川清真牛羊肉加工厂等龙头企业实行政策倾斜,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促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无公害、绿色产品认证步伐,提升畜产品的质量档次,提高畜牧产品附加值。
实行标准化生产,推广健康养殖。从改变传统饲养方式入手,大力推广畜禽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增加畜牧业科技含量,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积极推广生态养殖和健康养殖技术,如果园、林园放养鸡等生态养殖模式。加快推进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带动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
加强饲草料生产,大力发展草产业。加大人工种草力度,扩大紫花苜蓿等良种牧草种植面积。加强天然草原建设与保护力度,提高单位面积产草量。调整种植结构,积极推广复种牧草,广辟草源。加快推广青贮、氨化、微贮等饲草加工调制技术,提高农作物秸秆和青饲料的利用率。
搞好动物防疫和卫生监督,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宣传《动物防疫法》,进一步加强重大动物疫病的防制工作,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建立重大动物疫病快速反应机制。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全力以赴做好春秋集中免疫和常年补免工作。加大动物及其产品的检疫监督工作,加强产地、屠宰、市场、运输等各个环节的检疫监管,严格控制染疫动物及其产品进入流通。依法加强兽药、饲料和种畜禽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纪行为,整顿和规范畜产品市场,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服务能力。重点加强乡村两级服务机构建设,引进畜牧兽医院校毕业生充实乡站,加强乡站技术力量,解决目前科技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
建立健全风险防御机制,保障畜牧业平稳发展。在已建立的政策性母猪保险办法的基础上,扩大保险范围,把其他畜种也纳入保险范围,鼓励、引导养殖企业(场、户)积极参加养殖保险。大力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协作,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经营机制,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适应能力。建立畜牧业风险基金,当受到自然灾害或市场风险时,作为应急措施,制定保护价格,保护农民的利益,促进畜牧业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