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黑龙江省在粮食、木材、石油、煤炭等资源供给上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地和建国初期重工业基地,龙江以国家需要为发展方向,积极发展基地式和资源供应式经济格局,目前,龙江生猪生产处于规模成长重要时期,为此,我们立足金融,从生猪生产基地建设进行研究,希望能够继续发挥金融有效配置资源功能,为龙江建设成为国家稳定的生猪供应基地服务。
一、建设生猪生产基地可行性分析
(一)生猪生产大形势趋好
2007年5月下旬开始,全国36个大中城市白条猪肉价格同步上涨,进入7月份,精瘦肉每公斤平均零售价格超过22元,比上年同期上涨10元,涨幅达83%。猪肉价格短期迅速上涨,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在7月31日召开的全国“菜篮子”工作电视会议上,国务院召集财政部、商务部和农业部等相关部门部署了一系列措施,稳定生猪生产和保证猪肉供应。在生猪生产发展过程中,首次在全国范围给予大力扶持和政策倾斜,会后财政与涉农部门都快速行动起来,生猪生产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龙江生猪发展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
首先,国家政策扶持和市场份额重新分置为龙江生猪发展提供有利机遇,可谓天时;其次,东北富足的粮食资源为发展生猪生产提供充足饲料保证,可谓地利;再次,致富奔小康已经成为龙江人民的共识,积极利用资源优势尽快转变为经济优势与保障国家猪肉供应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长期积累的生猪养殖和检疫经验,也为生猪规模生产奠定良好基础。龙江完全有条件和能力将占畜牧业产值35%的生猪产业继续做大做强,达到畜牧业产值50%,甚至农业产值的半壁江山,那时龙江将会成为国家稳定的生猪供应大省。目前,龙江已经发展成为生猪外运大省,全省60%的商品猪销往省外,保障重点城市居民猪肉供应。
(三)基地建设势在必行
供不应求是此轮生猪及猪肉价格上涨直接原因。2006年5月份,生猪价格平均每公斤4.90元,降至2000年以来最低点,养殖户多数亏本,据测算,剔除人工费用出栏一头育肥猪平均亏损80元,严重挫伤了生猪生产者的积极性,以至于养殖户大量屠宰母猪,能繁母猪过少,导致全国性的生猪存栏下降,进而造成2007年5月以来生猪和猪肉价格持续上涨。
透过供需矛盾,深层次影响因素是我国缺乏生猪等畜牧养殖产品的稳定生产供应和宏观价格与规模调控有效机制,对生猪生产宏观调控能力不足。
我国猪肉消耗量巨大,每天消费猪肉14万吨左右,每年猪肉消耗量占世界49%,我国生猪生产与市场供求变化对国际生猪市场价格与供需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为此,从长远看,建设稳定生猪供应基地,进行总体规划、实现价格和规模调控是我国保障生猪供应和平稳猪肉价格关键所在。
(四)发展生猪生产遇到资金不足困扰
生猪生产资金需求量大。畜牧养殖业资金需求与农业种植不同,主要体现资金需求量大。畜牧养殖业本身风险较大。农业格局仍以粮食种植业为主。同时缺乏连接畜牧养殖业与金融行业的有效运行机制。目前在生猪养殖上能够投放贷款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而农村信用社受深化改革和资金所限,对于生猪等畜牧养殖业支持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社难支“三农”。
二、建设龙江生猪生产基地的建议
(一)发挥金融作用保证生猪发展资金需求
第一,央行政策倾斜。建议总行投放专项再贷款扶持龙江生猪等畜牧养殖业发展。经过央行九年的支农再贷款扶持,粮食产区种植业发展已经能够稳定可持续进行,为此,种植业贷款投放可以向绿色、无公害和高效农业重点倾斜,投放专项再贷款可以向更能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和提高就业机会的畜牧养殖业倾斜,扶持龙江生猪供应基地建设,保障国家猪肉等畜牧养殖产品稳定供应。
第二,政策银行扶持良种发展。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在改革中,尝试在降低风险的同时扩大收益,可以在生猪的优良品种和好的种群引进中要发挥专项资金作用,实行资金封闭运行,体现政策扶持意图,扶持龙江生猪经济发展。
第三,商业性金融机构保障生猪发展合理资金需求。一是准确掌握生猪生产贷款需求。金融要密切关注生猪生产、猪肉市场的变化情况,全面掌握生猪生产企业、养殖户以及饲料、防疫、屠宰、销售、储备等生猪生产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信贷需求和信贷投放情况,认真分析其规模扩张潜力、市场应对能力,有针对性地加强信贷支持。二是利用担保和保险手段防范生猪贷款风险。加强与担保机构和保险机构的合作,扩大生猪生产类贷款的担保和保险范围,提高生猪生产企业和养殖户贷款的可获得能力。同时,积极探索同农业担保、农业保险机构建立持续、健康的合作机制,进一步降低和分散风险。三是实行区别对待。各商业性金融机构要对生猪贷款发放情况做好调查统计和监测分析,改进对不同需求主体服务方式。重点加大对标准化生猪养殖的信贷支持力度,可以实行较为优惠的信贷及利率措施,实现稳定支持,从而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对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进行规模生猪生产的各方主体,优先予以贷款支持,促进规模养殖;对生猪散养户,可以采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多户联保的方式给予贷款支持。四是扶持受灾养殖场(户)恢复生产。对遭受猪瘟或蓝耳病等疫情导致发生贷款拖欠的相关生猪生产养殖户和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本着商业原则,主动与借款人磋商,通过贷款展期和适当追加贷款投入等,帮助这些企业和养殖户恢复生产,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影响。
第四,尝试直接融资。长期以来,东北金融机构单一化的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金融市场体系发展滞后,已经成为不争事实。针对生猪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可以尝试进行直接债券融资,首开东北农业畜牧养殖直接融资先河。
(二)生猪基地建设重要举措
首先,加大疫病防控力度。一是定期对养殖户进行防疫病知识的培训,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饲养环境的管理,严格检疫和消毒以及疫苗管理、饲料管理、兽药管理。二是强化畜牧执法,加大生猪贩运市场的整顿,加强各级防疫部门的建设,确保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措施到位,保护引进技术人员,保证必要工作经费落实。
其次,加强市场监测和预警预报机制建设。建立生猪产、供、销预警预报体系,加强对市场信息采集、整理和分析对比,科学测算掌握价格情况,区分不同情况,提早做出预警预报。同时加强对集贸市场、超市猪肉等副食品价格的巡查力度,规范标价,严肃查处哄抬价格、囤积居奇等扰乱市场价格的行为。
再次,建立稳定养殖的补贴机制。为使生猪生产走出“价高,一哄而上;价跌,一落千丈”的不良发展怪圈,当市场价格波动过大,养殖户养猪亏本的情况出现时,财政要给予适当的补贴,避免出现生猪断档的现象,稳定市场,保障猪肉供应。同时建议出台有关鼓励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有关保险机构深入到农村为生猪养殖办理保险,为稳定发展生猪养殖提供必要保证。在发放育繁母猪补贴和保险补贴的同时,建议发放基础性补贴,投入到检疫和各种生猪养殖的场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供给标准化规模养殖户使用,发挥财政长效资金作用,减轻规模养殖设施资金压力,有效引导民间资金,形成长效补贴机制,促进龙江生猪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最后,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标准化规模养殖有益于产生规模效益和科学管理,积极引导和鼓励生猪生产龙头企业与中小农户签订生猪订单生产合同,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利用生猪加工龙头企业拉动作用,支持生猪扩大生产规模,达到生猪养殖与加工企业共担风险、共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