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不同级别的畜牧业博览会,纷纷在各地开锣登场,还处于准备阶段的更是铆足了劲高调宣传,而在冠名前标注的“第XX届”无疑向人们表达了会议的源远流长和组织者的持之以恒,但细心的观众却不难觉察到,如今的博览会却似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从以前的人头攒动,到如今的门前冷落,从中折射出更深刻的东西。
“盛宴”与“剩饭”
博览会作为展示企业形象,宣传企业产品的平台,在畜牧业的发展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在交通设备、通信条件并不先进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博览会成为成本最低、方便快捷的宣传手段。”
但时过境迁,随着行业的发展,网络、媒体发挥了巨大的宣传作用,同时博览会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导致人们对博览会的热情大减,博览会的影响力正逐渐淡化,一些省、市级的博览会由于参展企业越来越少,人气越来越低,面临难以维继的窘境,如果说以前的展会是一场“盛宴”,那么现在的一些展会只能说是一桌“剩饭”了。
三大原因昭示展会沦为鸡肋
参展费用水涨船高。举办一次博览会,需要交纳一定的费用,组织者收取合理的费用符合规则要求,但收取多少为既合情又合理呢?这方面没有一个行业标准,大家遵守的只是约定俗成的规则。作者曾经对今年某一博览会的收费项目粗略统计了一下,共有16大项,69小项,从中可以体会到组织者的挖空心思,所有能够收费的机会都没有浪费,但对于参展企业来说,展费、运输费及人员的餐饮、交通、住宿等,这可不是一项小的开支。参展效果差强人意,而费用却一年比一年高,这也是多数企业对一些博览会热情不高的原因之一。
组织工作混乱。每一次博览会结束后,组织者的管理、组织、协调能力常常成为人们的众矢之的, “整个会场乱噪噪,大爷大妈还真不少(来抢购便宜的畜禽产品),宣传资料随地抛,拾破烂的满厅跑,讲课的专家疑假冒(授课内容多为企业的产品介绍),现场的保安光苦笑。”人们编排的展会六大怪现象,倒是比较贴切地反映了现在某些展会面临的困惑。实事求是的讲,每一次展会的组织者都想把展会开成一次盛会,那样既能创收又可以挣足面子,但在功利、平庸色彩浓厚的今天,挣钱不一定叫座,叫座有可能赔钱,组织者也只好二者取其一了,挣钱当然是第一位的,如果赔了钱,别人会怀疑你要么水平低,要么里面有什么猫腻,主办者的心境如此,博览会问题突出也就可以理解了。
展会内容单调,缺乏创新。行业展会每年具体有多少,一般人还很难统计清楚,但对展会的流程,大家都能娓娓道来,至于活动内容,多年来的老套路,很少有创新和亮点,惟一的悬念就是开幕式上能请到什么来头的嘉宾,在悬念揭开以后,一切就索然乏味了,这也就是一些展会规定两天的会期,只用一上午就偃旗息鼓的原因了。也有部分展会组织一些技术讲座,但不是企业产品介绍,就是一些老生常谈的旧话题,实在难以引起人们的共鸣。
博览会也需要与时俱进
展会组织难,办成一届有模有样的盛会更难,难就难在如何突破以往的一些固有模式,这就要求组织者不但有创新意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服务意识,要知道参展的企业需要什么,观众需要什么,行业的热点有哪些,比如:最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主办方能不能利用展会组织几场企业人才招聘会,为畜牧业人才交流搭建一个平台;再如,许多参会人员希望能了解行业的未来走势,组织者能否请到真正的专家(当然越有名越好),为养殖朋友指点迷津;会议能不能把一些实用的养殖技术、疾病防治新理念无偿的提供给参观者……,这些都不是什么奇招,但却能为参会人员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参展的、参会的会各取所需,人们有了满足感,也就为展会聚集了人气,就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参加,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才有望成为一次畜牧业的盛会,体现主办方的良好初衷。(齐鲁牧业报 刘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