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市畜牧兽医系统按照“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快又好发展”的总体要求,创新思路,克服困难,真抓实干。特别是在“ 5.12” 特大地震灾害后,以对党的事业高度忠诚和对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发扬坚韧不拔、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有力有序 有效地开展抗灾救灾工作,确保了灾后全市无人畜共患病和动物重大疫病发生,灾后重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市畜牧经济稳定发展。市畜牧兽医局被市抗震救灾指挥部表彰为“‘ 5.12’地震受灾群众安置先进单位”,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现将上半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1-6月全市畜牧业生产情况
今年市委、政府出台了《 关于加快推进生猪产业发展的意见》(绵委发 [2008]5号), 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明确连续三年每年安排 2000万元生猪产业化资金, 形成了产业发展的强大引力, 灾前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 。但 地震灾害使全市畜牧业生产遭受了巨大损失,生产能力大幅下降,畜牧业生产呈全面下降趋势。据统计, 1 — 4月,全市畜牧业生产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生猪、牛、羊、家禽、兔分别出栏 216.89万头、 6.91万头、 40.71万只, 4190.5万只、 326.19万只,同比分别增长 6.26%、 11.81%、 21.33%、 24.38%、 19.75%,禽蛋产量 60812吨,同比增长 20.74%,奶产量 9012吨 , 同比增长 23.3%。
1 — 6月,全市生猪出栏 289.9万头,较去年同期减少 2.34%,完成目标任务的 41.4%;牛出栏 7.85万头,较去年同期减少 0.97%,完成目标任务的 35.7%;羊出栏 48.85万只,较去年同期减少 0.97 %,完成目标任务的 27.4%;家禽出栏 4653.83万只,较去年同期减少 7.51%,完成目标任务的 37.2%;兔出栏 367.63万只,较去年同期减少 8.75%,完成目标任务的 33.4%;禽蛋产量 7.57吨,较去年同期减少 8.03%,完成目标任务的 39.8%; 奶产量1.05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6.3%, 完成目标任务的 40.8%。
二、 全力以赴抗震救灾,积极开展灾后重建
“ 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市畜牧兽医局快速反应,沉着应对,迅速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迅速部署。全市上下紧急动员,集结最大的力量,全力以赴投入到抗震救灾中。全市畜牧兽医系统干部职工克服自身受灾严重,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巨的困难,坚守岗位忘我工作,自强不息团结奋斗,临危不惧,连续奋战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防疫工作第一线。与此同时,市畜牧兽医局还承担了九洲体育馆救助站受灾群众安置、小坝乡对口帮扶、陈家坝堰塞湖和涪城区青义镇灾民转移安置、遇难学生家属安抚、系统内遇难职工家属安抚等工作。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确保了灾后全市无人畜共患病和动物重大疫病发生,为全市取得抗震救灾阶段性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畜牧业遭受多重灾难
一是人员财产损失惨重。全市畜牧兽医系统职工及家属因灾死亡 72人,其中,重伤 23人,死亡 48人,失踪 1人。二是地震直接给畜牧业造巨大损失。全市市、县、乡畜牧兽医机构房屋受损 15.28万平方米,其中,全毁 7.18万平方米、受损 8. 1 万平方米 ;全市畜禽死亡1122.88万头(只)。其中,生猪死亡 97.61万头,牛死亡 7.45万头 ,羊死亡 12.36万头,家禽死亡 851.13万只,兔死亡 154.33万只;全市畜禽圈舍倒蹋 754.98万平方米。
三是堰塞湖再次让畜牧业遭受损失。堰塞湖淹没区养殖场、农户饲养的畜禽无法转移,致使我市死亡生猪 5.15万头(其中能繁母猪 1.56万头)、牛 2133头、羊 8.2万只、家禽 91.59万只 ,淹没、冲毁畜禽圈舍 332974平方米,经济损失 2.6561亿元。
上述两方面造成畜牧业直接经济损失 56.547亿元。
(二) 全力以赴开展灾后动物防疫工作
一是全面完成了震灾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和灾区消毒工作。地震发生后,先后以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名义下发了《关于加强灾后死亡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的紧急通知》、《抗震救灾动物防疫工作方案》,印发了《地震灾区动物尸体深埋处理技术要点》,规范了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措施。派出 6个应急工作组在灾后迅即深入 4个重灾区和其余县 (区 )抗震救灾,重点对死亡动物尸体的无害化处理和消毒工作现场进行督促指导。截止 6月 30日,全市共发放到位消毒药品 419.72吨,消毒喷雾器 1244台,发放冰箱 124台,冰柜 144台,发入紧急免疫疫苗 1096.9万头份;全市共出动应急处置车辆 1158车次,人员 5.13万人次,无害化处理死亡动物尸体 1094.83万具,其中处理大牲畜尸体 113.54万头,小家禽兔 981.30万只,消毒圈舍面积 1.61亿平方米,全面完成了因灾死亡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和环境消毒工作。
二是积极开展灾区人畜共患病动物紧急免疫。截止 6月 30日,全市紧急免疫狂犬病疫苗 11.73头份 ,灭犬 1.30只;免疫猪乙型脑炎疫苗 133.57头份,免疫密度 99.09% ; 免疫猪Ⅱ型链球菌病疫苗 121.71头,免疫密度 90.29%。
三是全面加强了产地和屠宰检疫工作,严防病死动物产品上市流通,确保了市民吃上安全放心的畜禽产品,有效地防止了人畜共患病和动物重大疫病的发生,受到农业部和省畜牧食品局的充分肯定。
(三)奋力自救, 积极开展灾后重建
1 、科学编制灾后重建规划
结合我市畜牧业灾后重建实际,组织市县精干力量编制完成了全市畜牧兽医系统灾后重建规划和《畜牧系统“ 5.12 ” 震灾后畜牧业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优势畜产品区域进行了科学调整和布局, 为灾后重建奠定了基础。 出台了《关于加快商品畜牧业恢复重建的工作方案》,代市政府起草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见》,科学制定了 2008 年度全市畜牧业灾后重建工作目标。
2、采取有效措施开展灾后恢复重建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县均成立了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养殖业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并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继续派出六个督导组深入各县市区、镇乡、养殖户检查指导恢复重建工作。抢时间,抓进度,切实抓好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促进畜牧业生产恢复和发展;
二是组织抢运安置种畜禽和商品畜禽。唐家山堰塞湖排险期间,在省畜牧食品局的关心支持下,我局及时向省、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报告,协调部队,组织力量冒着生命危险进入封锁区,紧急抢运出淹没区内优质种猪和商品猪。组织部队车辆抢运 PIC优质种猪 150余车次 5000余头,组织大型车队抢运规模猪场商品猪 2批次,小批量抢运 10次,抢运生猪 180车次,共 8600余头。县市区组织力量帮助受灾垮塌养殖场、专业户转运安置畜禽 60余万头只,尽最大努力减轻灾害损失和动物疫病威胁。
三是抓好畜牧科技助农增收减灾行动。全市共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 1673人, 联系落实科技示范户总数3261个(其中市局科技人员直接联系50户), 深入到乡镇养殖场、专业户及散养农户,送科技下乡,加强培训指导,帮助受灾养殖户解决恢复生产面临的实际困难,恢复和树立发展畜牧业增收的信心。 上半年实现示范户人均增收90.8元,高出一般农户41.5元的118%。
四是加快恢复畜禽生产能力。加快项目启动,继续实施好 2008年 125个市级生猪产业化项目,为恢复重建提供产业支撑。在农业部、省畜牧食品局支持下,选择三个规模猪场各投入 100万元,迅速启动了安县大正、大禹 PIC、盐亭全成种猪场的受损修复和重建。大力促进 2007年国家扶持的 39个规模场项目灾后加快建设进度,确保 8月按期完工验收。动员组织广大养殖户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加固修缮商品畜禽圈舍,积极协调组织调运仔畜和禽苗及时补栏。号召动员我市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爱心损赠活动,铁骑力士、盐亭远大等企业向灾区养殖户送去 266吨饲料和 100只波尔山羊种羊,积极帮助发展恢复生产。目前、大正公司已恢复正常生产,大禹 PIC迁址在三台龙树镇投入新建。
截至 6月 30日,全市已修复畜禽圈舍 31. 8 万平方米 ,新建圈舍 9100 平方米 ;全市补栏增养畜禽368.8万多头(只),其中生猪 21.2万头(母猪 3.2万头、引进良种猪 3480头)、牛 842头、羊 1.2万只、禽 346.6万只。畜牧业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可喜成效。
三、 加快生猪产业发展,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
为了准确掌握全市生猪规模养殖发展情况,我局抽派专人深入乡(镇)、村、社和农户,对全市生猪产业特别是规模养猪发展和全市生猪屠宰加工企业两项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积极努力,年初,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猪产业发展的意见》绵委发[2008]5号文件, 市委、市政府目标督查办把动物防疫工作、生猪出栏、能繁母猪存栏纳入了各县市区年度综合目标考核。 科学制定了2008年生猪产业发展规划,规划了六个方面的发展项目152个,加强了对各县市区申报项目工作的指导。
实行生猪产业发展和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工作责任区域定点联系责任制,对各地贯彻落实今年市委 5号文件精神,加快生猪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督查、指导。 下发了《关于加强项目建设和规范资金管理》的通知,52个项目实施单位主体工程已基本建成,7月底可全面投产。 省畜牧食品局对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猪产业发展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四、全力抓好动物防疫工作,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一是 认真组织实施全市春季动物防疫工作。 分 7个责任区域,由局长负总责,局领导成员为第一责任人,分区域包干负责督查指导。全市春防工作从技术规范和时间要求上做到了“五统一”和“五不漏”,全市共免疫注射动物疫苗 7934.2万针次,消毒畜禽圈舍及环境 5132.25万平方米。其中免疫注射猪、牛、羊口蹄疫苗 455.77万头份,禽流感疫苗 4240.42万只,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 328.01万头份,猪瘟疫苗 328.01万头份,鸡新城疫苗 2552.26万只 ,狂犬疫苗 29.73万头份,切实做到了应免尽免。畜禽圈舍消毒面达到了 100%, 完成了农业部和省局下达的春防任务。
二是加强检疫监督。上半年,全市共检疫动物 2433.494万头 (只 ),检出病害动物 8011头 (只 ), “瘦肉精”检出率继续保持为“ 0”。对检出的病害畜禽及其产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了无害化处理,确保了上市畜产品的安全、卫生。
三是 扎实开展夏季动物防疫工作。 从 6月 6日至 7月 15日,集中 40天时间在全市开展夏防工作,对免疫抗体水平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地区、历史疫区、重点地区进行一次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猪瘟的加强免疫工作。截止 6月 30日 ,禽流感已免疫 892.4074万只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已免疫 79.343万头 ,口蹄疫已免疫 121.4125万头 ,猪瘟已免疫 79.8725万头 ,做到了应免尽免。
五、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支持
1—6月,共争取中央下达我市生猪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150万元,其中,规模养殖场建设资金1750万元,扩繁建设项目资金400万元;我市专项资金量占全省7%,仅次于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试点市—资阳市。
六、下半年工作要点
(一)积极向农业部和省畜牧食品局汇报灾情,争取项目支持, 强化对各县市区畜牧生产恢复重建的督查指导,加快恢复商品畜禽生产能力, 加快全市畜牧兽医系统灾后重建工作。
(二)认真贯彻市委5号文件精神,加快生猪产业发展。全面启动2008年生猪产业发展实施项目, 加快推进中央生猪良繁体系和规模养殖场项目实施进度,尽快完成良繁体系建设、生态畜牧家园建设、规模养殖场建设、专合组织建设等产业化项目的申报和评审工作,以项目建设为载体,认真落实灾后重建规划,推动出台《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有效带动全市畜牧业生产的恢复重建。
(三)继续大力实施畜牧科技助农增收减灾行动。 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一线,送科技下乡,全方位开展帮扶服务,确保全年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四) 切实 做好夏、秋、冬季动物防疫工作。 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切实做好 灾区人畜共患病动物紧急免疫和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确保奥运期间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推动灾后畜牧业生产恢复和发展 。
(五) 结合 动物防疫体系、服务体系建设恢复重建规划,加强市级 动物卫生执法机构,县 (区 )级动物卫生执法机构建设,加快 推进全市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六) 结合畜产品加工及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帮助企业恢复重建和发展。着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猪禽肉、乳制品等精深加工,构建综合利用、梯级增值的产业格局。
( 七 )加强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一是把好检疫关, 切实加强检疫监督工作。作好全市动物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市场检疫监督,加强对规模场动物防疫监督管理,起草出台《规模场动物防疫管理办法》。 对进京入沪企业组织专项检查,确保不发生畜产品安全事故。二是继续进行畜产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做好畜产品投入品抽检。 三是加强兽药、饲料管理工作, 搞好饲料生产企业换证审核工作 , 严查生产、经营假劣兽药、饲料事件。
(八) 按照统一要求完成全市畜禽污染源普查下阶段两套软件系统(全国统一软件和农业部软件)的资料汇录、审定,接受监督抽查和上报。同时协助抓好省挂牌畜禽养殖场、加工企业污染源治理工程年度目标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