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前,抗震救灾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四川畜牧业生产恢复和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各级畜牧部门认真分析,积极应对。
一、充分估计地震灾害对畜牧业发展的影响
一是 畜禽存栏量减少,畜牧业发展速度减缓。据各市(州)快报,上半年,全省除羊存栏略有增长外,生猪、牛和家禽存栏量分别为 6029.85万头、 1179.63万头和 4.99亿只,同比分别下降 0.04%、 1.87%和 3.31%。 6月末全省牲畜和家禽存栏同比下降 0.28%和 3.31%,比 3月末下降 2.51%和 3.14%;全省猪、牛、羊、禽存栏比正常情况分别减少 5、 1、 3和 7个百分点。 6个重灾市(州)生猪、牛、羊、家禽存栏比分别下降 13.46%、 4.63%、 11.2%和 14.56%, 18个极重灾县(市、区)损失更惨重,存栏量减少在 25%以上。地震造成畜禽死亡直接减少畜牧业总产值 69.92亿元,全省农民人均直接经济损失 101.15元, 18个极重灾县当地农民人均直接经济损失达 816.42元。二是重灾区灾后生产恢复和发展难度大。重灾区畜牧业基础设施毁坏严重,大多数农户住房圈舍损毁,规模户损失惨重,短期筹集资金恢复生产存在一定困难,生产恢复需要较长周期。预计据调查,灾后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雅安 5个重灾市(州)仔猪和二杂母猪价格分别下跌 19.69%和 10.64%,仔猪价格跌幅最大的绵阳,跌幅分别达 33.64%,母猪价格跌幅最大的德阳,跌幅达 23%。表明当前重灾区养殖户难以补栏恢复生产。三是灾区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由于受灾范围广、基层动物防疫设备设施损毁严重、死亡畜禽多,污染源分布广泛,加之天气炎热、汛期将至,灾后疫情发生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四是饲料原料紧缺,直接影响下半年畜牧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地震导致我省 300余家饲料企业(约占全省 1/3)受损,且后续影响严重。同时,我省磷酸盐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极重灾区,大多因灾停产,部分受灾饲料级磷酸氢钙企业赴云南采购磷矿石,受到当地原料出省限制,无法购进原料恢复生产。受交通特别是铁路运力限制,玉米、豆粕等大宗饲料原料供应不足,价格上扬,对畜牧生产造成较大影响。五是水利等其他相关行业基础设施毁坏产生不利影响。据省水利厅统计,重灾区 1803座水库由于地震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造成 575万人饮水困难,水源紧张必然影响畜牧业生产恢复和发展。
二、市场行情不确定,影响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一是 生猪价格回落。据省物价局价格监测反映,从 5月初开始,我省活猪、仔猪及猪肉价格开始下跌, 6月底活猪、仔猪及猪肉价格环比下降 11.2%、 11.9%和 5% 。 二是 饲料价格继续上涨。受国际原油、粮食等初级产品市场价格上涨的影响,以玉米、豆粕为主要原料的工业饲料价格居高不下。三是外销猪肉大幅下滑。 1— 5月,全省外销猪肉 28.23万吨,同比下降 31.15% ,其中出口 3.31万吨,同比下降 67.11%。由于活猪和禽蛋价格持续回落,饲料价格高位运行,养殖效益下降,部分规模户特别是新增规模户养殖信心受挫,补栏积极性不高,影响下半年生产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畜牧业生产恢复和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
一是 政策有力,市场有利。在政策和市场双重拉动下,上半年我省以生猪为主的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发展势头强劲。综合分析全国部分省区遭受洪灾、饲料价格居高不下、我省存栏下降特别是重灾区生产年内难以恢复等因素,估计下半年出栏量不会有太大增长,畜产品价格仍将保持高位运行。二是国家和省政府灾后对生产恢复和发展的扶持,有利于我们优化生产布局,加速生猪等优势产业的发展。三是这次地震就全省而言,不是全局性的。以生猪为例,因灾损失仅占全省生猪存栏总量的 5.7%,能繁母猪损失仅占全省能繁母猪存栏总量的 2.9% 。 3月末能繁母猪创下了历史新高,即使地震损失 18.45万头,仍比去年同期增加 8.5万头,下半年发展有一定基础。同时,轻灾区发展势头良好,上半年有 8个市州生猪出栏同比增长超过 6%, 6个市州存栏同比增长超过 5%。四是我们拥有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畜牧兽医干部队伍,有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和前期抗震救灾工作较好的基础。 (根据杨昌明局长在《全省市(州)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编摘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