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我校专家呼吁:地震灾区须严防人畜共患病流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5-21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42
四川汶川重大地震灾害发生后,造成大量畜禽死亡,如何做好死亡畜禽无害化处理、消毒防疫、防止重大人畜共患病流行?5月19日,我校动物医学院佘锐萍教授、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施大钊教授等接受《农民日报》等媒体记者采访,就灾后生猪疫病防治、鱼池消毒、预防鼠传疾病等提出了建议。
  四川汶川发生的特大地震灾害给灾区农业造成严重损失,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在5月1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目前有50多万亩农作物受灾,大量在田夏收作物无法收获;地震毁坏圈舍730多万平方米、鱼池30万亩,死亡畜禽1250多万头(只),死亡或逃逸养殖成鱼、苗种8000多吨。农业部要求,全力做好地震灾区动物防疫工作,有效防止灾区发生重大人畜共患传染病,保证灾区人民群众和救灾人员生命安全。

  佘锐萍教授指出,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病原生物在环境中传播流行,造成危害,需要有3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即病原、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而消毒作为兽医卫生防疫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就是杀灭和根除病原,从根本上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物理消毒的方法有:可以进行机械清扫、洗刷及通风换气;日光 (紫外线) 照射、干燥;煮沸消毒;高压蒸汽消毒;流通蒸汽灭菌等。对于灾区存在的大量畜禽死亡现象,包括病死动物、尸体、死胚及胚壳垫料、粪便、污染物品等的消毒处理,可以采取焚烧消毒。同时,佘锐萍教授还对各种场所器械及人员的消毒、水的消毒、运输工具的消毒、粪便的消毒以及水产养殖消毒等问题,病畜禽尸体、污物及粪便的无害化处理等问题提出了相应办法。

  施大钊教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郭永旺对地震灾后可能引发的鼠传疾病问题十分关注。他们指出,灾后鼠类可能出现大范围迁移,迁移重点向村镇附近,部分鼠类可能会迁入新建的居民聚集区和临时棚户区,加之灾区卫生条件不能及时恢复,垃圾和腐败物可能造成鼠类的大量滋生。如果灾民的临时聚集点卫生和垃圾处理不当,将可能会造成鼠类引发的流行性传染病暴发。除迁移外,强烈的地震影响在使得一批鼠类自然死亡的同时,还可能使鼠类激应反应引起繁殖加快,大量鼠类可能进入农田会造成严重的损失,给生产自救造成不利影响。

  对此,在咨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有关专家后,施大钊、郭永旺提出了预防鼠传疾病的个人防护措施和环境清理重点。在个人防护方面,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吃鼠咬过的食品;常洗澡、不裸露身体;避免直接接触腐败与各种尸体;发现有蜱螨等体外寄生虫,及时清除并向防疫人员通报。同时,要及时清理垃圾,或远离垃圾;保护食品不被鼠咬;居住地尽量远离公厕,粪便要日产日清;及时以灌水、挖开、水泥封灌等方式清除鼠洞;避免长期堆放杂物,做好环境清理工作。他们还建议,加强监测是掌握鼠类动态、科学控制鼠情的有效途径,在救援的同时,配置专人对地震灾区的鼠情加以严密监测可以有效减少损失,防止疾病蔓延。

  施大钊教授还介绍说,通常情况下,鼠类的活动主要选择夜间比较安静和食物丰富的的地方。但地震后,部分鼠类会因原有的洞穴被破坏以及食物条件的改变而出现窜入人群集中的临时居住地或在白天活动出来等异常现象。这些现象可能引起灾民和救护人员的不安或疑惑,对此,需要广泛宣传鼠类的习性及科学灭鼠方法。

  据悉,14日下午,农业部组织我校和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专家录制《地震灾后防控人畜共患病技术讲座》,从5月16日起已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栏目播出。我校有关专家十分关注地震灾区灾后农业生产恢复,表示将会在有关部门的统一安排下,随时驰援灾区重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