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猪群免疫猪瘟疫苗后免疫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1-26  来源:兽药营销网  作者:旭日  浏览次数:597

猪群免疫猪瘟疫苗后免疫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及应对措施1高纪振 2毕振兴 1湖南中岸生物药业有限公司 2辽宁省大石桥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我国自1954年成功培育出猪瘟兔化弱毒株“C株”,并制成疫苗用于猪瘟的防控以来,猪瘟疫苗的生产已有58年的历史。在此过程中,猪瘟疫苗从最早的湿毒疫苗发展到目前市场上普遍使用的ST猪瘟传代高效细胞苗,其生产工艺在不断的改进,疫苗质量和稳定性也有很大的提高。但是,目前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仍有散发性猪瘟流行,已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分离到猪瘟病毒,猪瘟在我国呈上升态势。为什么中国在拥有世界上抗原性最好的猪瘟疫苗毒株——猪瘟兔化弱毒“C”株,在生产工艺不断改进的前提下,猪瘟依旧在全国范围内散发流行,并且依旧是引起养猪业经济损失最大的疫病之一呢?本文的目的主要是对猪瘟防疫过程中有可能造成免疫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应对措施,希望对广大养殖朋友能有所帮助。

一、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一) 种猪带毒猪瘟对目前养猪业的危害,从全国各地的猪场调查数据来看主要是隐性感染比较普遍,种猪带毒严重,也就是说,当种猪感染猪瘟病毒后,在临床上除了采食量稍微下降,偶尔产出弱仔、死胎外,基本上没有什么明显的病理变化,甚至不表现任何症状。但是种猪所感染的猪瘟病毒却能在妊娠期间通过胎盘传给仔猪,如在哺乳期出现腹泻、全身出血等,剖检后会发现淋巴结的坏死出血,肾脏变得色淡、有针尖状出血点,脾脏边缘发生出血性梗死等。即便带毒母猪有时产下外表看似健康的仔猪,也会形成先天免疫耐受猪,注射猪瘟疫苗后不能很好地产生猪瘟抗体。这种猪一旦选入后备种猪群,重新进入生产,会引起猪瘟病毒在整个猪场里生生不息的循环,造成对整个猪群的持续感染,对整个猪场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造成此问题的原因很多,比如说猪场里猪群的不合理免疫程序,一些免疫抑制性疾病和霉菌毒素等造成的对猪瘟抗体产生的干扰,一些劣质猪瘟疫苗的使用以及不合理的接种操作等等。此外,母猪一旦感染猪瘟病毒,很难消除,即使多次接种疫苗也很难清除病猪体内的病毒。(二) 母源抗体对疫苗免疫的影响众所周知,母源抗体对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影响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在早期母源抗体高的时候,用猪瘟疫苗免疫后所起的保护效果会大打折扣。但是,当母源抗体下降到1∶16左右,还未进行猪瘟疫苗的免疫接种,就会出现免疫空白期,使仔猪容易受到猪瘟野毒的感染而发病,因此,仔猪第一次接种猪瘟疫苗的时间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试验表明,25日龄以前仔猪母源抗体阳性率保持在80.0 %以上,抗体效价平均值为1∶29. 45 ,证明仔猪能够得到很好的免疫保护,而自30日龄开始,其群体阳性率及抗体平均效价骤然下降。故在制定猪瘟免疫程序时,在猪瘟流行区和受威胁区,为了使仔猪提前产生免疫力并避开断奶应激期,首免时间应在25-30日龄,否则一旦有猪瘟病毒感染,则可能产生不良后果。(三) 猪群本身的营养状况在一些饲养管理水平跟不上的猪场,由于营养的供应不充足或营养的不平衡,猪群体质较弱,使猪体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或长期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接种猪瘟疫苗后不能够刺激机体很好的产生抗体,而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由于体质弱,一方面,母猪不能提供给仔猪高质量初乳,仔猪也不能从母猪体内获得充足的母源抗体;另一方面,由于猪群营养状况差,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或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注射疫苗后,不能产生对疫苗的良好应答反应,不能产生良好的保护抗体水平。(四) 疫苗方面的问题我国在生产猪瘟疫苗时培养用的细胞主要是牛睾丸细胞,其最大的问题就是易造成BVDV/BDV污染(我国牛感染BVDV几乎达到100%,很少能检测出阴性,一旦污染了细胞,那么猪瘟病毒的毒价就上不去,并且会造成母猪的繁殖障碍,更可以通过胎盘传染给小猪,因为BVDV和猪瘟病毒是同一个属,所以鉴别检测非常困难);生产工艺不稳定,批间差异大;免疫效果差。疫苗在运输、保存、接种操作过程中的失误疫苗在运输、保存及使用过程均中有严格的要求,如果存在着偏差将导致免疫效果大打折扣,使疫苗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运输途中温度不合理。由于受条件限制,疫苗尤其是冻干苗在由经销商发往养殖场的过程中,疫苗在运输过程中多采用保温瓶或保温箱,很难保证低温运输,甚至温度忽高忽低引起反复冻融,因而使疫苗的效价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保存不当。生物疫苗一般都怕热,特别是冻干苗,需保存在低温环境,冷冻真空干燥的疫苗,冷冻需保存在-15℃的环境中,灭活苗需低温保存在2-8℃环境中,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保存不当主要有不按规定温度保存,冷冻保存与低温保存不分,疫苗任意放置,高温存放,温度忽高忽低等。使用不当。疫苗在使用前一般均需正确稀释。稀释要使用规定的稀释液,常见的稀释不当有规定稀释液稀释而用冷水或蒸馏水稀释,稀释液的量掌握不准,不是过多就是过少。同时,疫苗接种剂量的多少也会对免疫效果产生影响,疫苗剂量过少影响机体免疫应答,抗体不能形成或抗体滴度太低不能产生保护作用;疫苗剂量过多,抗体的产生反而会受到抑制,产生免疫麻痹现象,一次注射疫苗太多,无疑加重了副作用,甚至导致发病。(五)免疫抑制疾病猪群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时会对猪的免疫系统造成破坏,对疫苗的免疫应答降低,有的病毒(比如蓝耳病、圆环病毒等)直接侵袭猪的淋巴器官和免疫细胞,从而影响免疫效果。另外包括霉菌毒素中毒等也会对猪体的免疫系统造成损伤和抑制,使疫苗免疫后不能很好的产生抗体,导致猪群对多种病原体的易感性增高。(六)药物使用因为冻干苗里所含的病毒都是活的,而现在很多养殖场由于一些兽药厂的误导,把药物保健作为了猪场的一个固定程序,在疫苗免疫前和免疫后使用一些抗生素包括一些抗病毒药会严重的干扰疫苗的免疫效果。研究证明: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对动物体内抗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因此,建议猪场在疫苗免疫的前后三天不要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

二、防治措施(一)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群抗病能力采取尽可能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坚持自繁自养。尽量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全价料,确保猪群一个好的营养状况,保证猪群有一个好的健康状态。防止病原传入,对生产区要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防疫和检疫措施,在饲养密度、温度、湿度、光照和空气质量等方面采取措施,为猪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提高猪群的整体健康水平。(二)确保免疫操作到位应该选用ST高效猪瘟传代细胞苗或者正规厂家的猪瘟脾淋苗,以确保高抗原含量。同时要严格按说明书操作,禁止用消毒液消毒针头,猪群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型号的针头,避免打飞针,保证正确注射部位、足够注射量。(三)加强抗体监测猪瘟免疫监测的重点应放在母源抗体水平、免疫应答效果、亚临床感染和疫苗效价的监测上,科学合理地制定免疫程序。(四)控制免疫抑制性疾病近年来,猪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呈上升趋势。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圆环病毒感染、喘气病等都能破坏免疫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导致猪瘟的免疫失败。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应按照免疫程序加强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五)严禁使用霉变饲料霉变饲料含有各种霉菌毒素,可引起肝细胞的变性坏死,淋巴结出血、水肿,严重破坏机体的免疫器官,造成机体的免疫抑制。因此,要严格控制饲料和各种原料的质量。(六)注意药物使用注射疫苗前后3天暂时严禁使用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参考文献略——编者)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