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鼻疽(Glanders)是由假单胞菌科假单胞菌属的鼻疽假单胞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本病很早以前就在世界各国广泛流行,我国在解放以前马鼻疽流行也非常广泛,特别是在偏远地区和牧区更加严重,马的感染率约为20%~30%[1,2],解放后由于认真贯彻了预防为主的方针,对鼻疽普遍采取了“定期检疫,分群隔离,划地使役”的防治措施,取得了显著成绩,有些地区已基本上控制或消灭了马鼻疽。最近5年我们连续对内蒙古赤峰地区的马进行马鼻疽检疫,发现本病的感染率仍然较高,因此畜牧兽医部门和广大畜牧兽医工作者必须重视马鼻疽的防治。
1 材料和方法
1.1 提纯鼻疽菌素 中国兽药监察所生产。
1.2 被检马匹 内蒙赤峰地区共2 300匹。
1.3 诊断方法 鼻疽菌素点眼试验。
1.3.1 点眼前必须两眼对照,详细检查眼结膜和单、双瞎等情况,并记录。眼结膜正常者可进行点眼,点眼后检查颌下淋巴结、体表状况及有无鼻漏等。
1.3.2 间隔5~6 d做第二次点眼,两次点眼为1次检疫,每次点眼用鼻疽菌素原液3~4滴(0.2~0.3 ml),两次点眼必须点于同一眼中,一般点于左眼,左眼生病点于右眼,并在记录中说明。
1.3.3 点眼在早晨进行,最后第9 h的判定在白天进行。点眼后系栓马匹,防止风沙侵入、阳光直射眼睛及自行磨擦眼部。
1.3.4 判定反应 在点眼后3、6、9 h,检查3次,尽可能于注射24 h后再检查1次。判定时先由马头正面两眼对照观察,在第6 h要翻眼检查,其余观察必要时翻眼。细查结膜状况,有无眼眦,并按判定符号记录结果。
1.3.5 每次检查点眼反应时均记录判定结果。最后判定以连续两次点眼之中最高1次反应为准。
1.3.6 鼻疽菌素点眼反应判定标准 ①阴性反应:点眼后无反应或结膜轻微充血及流泪,为阴性。记录为“-”。②疑似反应:结膜潮红,轻微肿胀,有灰白色浆液性及黏性(非脓性)分泌物(眼眦)的,为疑似阳性。记录为“±”。③阳性反应:结膜发炎,肿胀明显,有数量不等脓性分泌物(眼眦)的为阳性。记录为“+”。
2 结果
从2000年开始连续5年对赤峰地区的2 300匹散养民马进行马鼻疽检测,发现阳性病马27例,阳性率1.17%,其中具有明显临床症状的急性马鼻疽4例,急性病例数占阳性病马的14.8%,检测结果见表1。
3 临床症状
在所有27例阳性病马中只发现4例为急性马鼻疽,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体温升高,呈不规则热(39~41 ℃),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比较消瘦,被毛无光泽,可视黏膜发黄,有的颌下淋巴结肿大,腹下出现浮肿,干咳,肺部出现半浊音、浊音,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鼻腔鼻疽仅发现1例,一侧鼻孔流出黏液性脓性鼻汁,鼻腔黏膜上有小米粒至高粱米粒大的灰白色圆形结节突出于黏膜表面,周围绕以红晕,有的结节坏死后已形成溃疡,边缘不整,隆起如堤状,底面凹陷呈灰白色或黄色。
4 讨论
这次我们对于马鼻疽疫情的调查前后达5年之久,调查范围涉及到内蒙赤峰地区3个旗县,受检马均为散养民马。从检测结果看,阳性率达到1.17%,这个比例是非常高的,基本接近我国解放初期大部分地区的发病率,如甘肃省马鼻疽历年情况统计,1949年的检出率为1.84%,到1981年其检出率已下降至0.22%[3],似乎反映出马鼻疽又有抬头的趋势。
马鼻疽在解放后全国广大地区曾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有些地区业已消灭,而近年来出现如此高的发病率,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广大农牧民对马鼻疽病不了解,对它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在我们与饲养户的交流中发现,他们绝大部分不知道有本病存在,更不知道它是一种传染病和人兽共患病,因此我们各级兽医部门要加大动物疫病防治的宣传力度,认真贯彻《动物防疫法》,使广大农牧民懂得、自觉遵守并执行畜禽防疫法规和防疫措施;②动物疫病控制和净化措施没有落实。畜牧兽医部门对于马鼻疽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认为马鼻疽基本得到了控制,放松了警惕,有的地方连续十几年没有进行马鼻疽的疫情检测,所以实行兽医防疫工作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纳入政府和业务部门领导的责任,各级行政部门支持业务部门开展工作,业务部门对于当地主要的畜禽传染病都要制定具体的净化方案和控制措施,每年要进行疫情检测和监督检查;③基层兽医队伍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对于畜禽疫病的防治不力。据饲养户反应,基层兽医平时只管动物疫苗注射,其它防疫工作根本不管,对于马鼻疽他们了解得很少,因此培养和建立一支能够熟练掌握畜禽疫病防治技术的基层兽医队伍至关重要,形成基层兽医服务网络和兽医科学推广体系。
预防和控制马鼻疽的工作不能放松,要加强检疫力度,按照《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的要求做好以下各项工作:①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患有本病或疑似本病的动物,都应当及时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②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及时派人员到现场进行诊断,包括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检查、病理解剖、采集病料、实验室诊断等,并根据诊断结果采取相应防治措施;③确诊为马鼻疽病畜后,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立即派监督员到现场,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采集病料、调查疫源,及时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并将疫情逐级上报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需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隔离、扑杀、销毁、消毒等强制性控制、扑灭措施,并通报毗邻地区;④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消毒等基础性防疫工作,提高马匹抗病能力。异地调运马属动物,必须来自非疫区。出售马属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在出售前按规定报检,经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疫并签发产地检疫证后,方可启运。调入的马属动物必须在当地隔离观察30 d以上,经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连续2次(间隔5~6 d)鼻疽菌素试验检疫,确认健康无病,方可混群饲养。
(高步先,籍玉川,高显明,邓柏林 北京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 100071)
[参考文献]
[1]李佑民. 家畜传染病学[M].长春:解放军兽医大学出版,1985:176-185.
[2]王世若. 对鼻疽马骡诊断的比较研究[J].兽医大学学报,1985,(5)1:30-34.
[3]于恩庶.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1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