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猪蓝耳病防控之我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7-03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85

一、传播途径

主要传染源是发病猪和带毒猪。病毒由病猪的鼻腔分泌物、唾液、乳分泌物、病公猪精液和尿中排出。在外界环境中,常存在于圈舍、污泥、饲料、饲草、用具、饮水及污水中。尤其在饮水、污水中存活期较长,是造成传播的主要来源。空气传播(病毒粒子以气溶胶方式经呼吸道传播)和病猪接触传播是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猪群规模越大、饲养密度越高,接触传播的危险性越高。

二、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猪群突然发病,初期发病猪表现为发烧,体温41℃左右,以40.5℃的体温为最多。精神沉郁,不吃;眼结膜炎、眼睑水肿;咳嗽、气喘,呼吸困难,鼻孔流出泡沫或浓鼻涕等分泌物;皮肤发红,耳部发紫,腹下和四肢末梢等处皮肤呈紫红色斑块状或丘疹样;部分病猪出现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继发感染严重时成年猪也可发病死亡。

剖检可见肺水肿、出血、淤血,以心叶、尖叶为主的灶性暗红色实变;扁桃体出血、化脓;脑出血、淤血,有软化灶及胶冻样物质渗出;心肌出血、坏死;脾脏边缘或表面出现梗死灶;淋巴结出血;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出血斑点;部分病例可见胃肠道出血、溃疡、坏死。

三、防控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高温季节,做好猪舍的通风和防暑降温,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保持猪舍干燥,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

接种疫苗:根据周边疫情和自身猪场情况,接种蓝耳病疫苗。

加强消毒:清除粪便及排泄物后,用“菌毒5醛杀”1:500对猪舍内及周边环境消毒,特别是进出猪场的车辆。建议高热季节一周2次。

规范补栏:发病高峰期,最好不去疫区引种。

妥善处理好病死猪,不流通、不宰杀、不食用。

防治四原则:补充营养、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止混合感染;

A、每吨料或饮水中加葡萄糖5-10Kg、复合维生素1000g 。

B、吉哈颗粒+异兰苷颗粒+新阿氟美粉+多免肽,连用3-5天。

C、聚免抗毒+呼道爽颗粒+美诺克颗粒+新呼甲泰预混剂,连用3-5天。

D、病毒疫泰 +金呼泰颗粒+保康灵颗粒,连用3-5天。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