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其他 » 正文

干扰素的作用机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6-23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776

病毒感染细胞导致干扰素的产生,并随被感染细胞死亡、崩解而释出。干扰素分子向附近扩散,随血液循环至全身。干扰素对病毒繁殖的抑制具有光谱性,可抑制病毒的繁殖,但不能直接灭活病毒,而是通过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AVP)发挥效应。

一、抗病毒作用

干扰素作用于动物机体内的干扰素受体,经信号传导的一系列的生物化学过程,启动基因合成抗病毒蛋白。该蛋白能阻断病毒mRNA与宿主细胞核糖体之间相互结合,抑制病毒多肽链的合成,即阻断病毒的繁殖,起到抗病毒的作用。同时,还能抑制病毒DNA和RNA合成。病毒本身没有独立的生物酶系统的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没有核糖体),所以只有进入机体细胞内,依靠动物机体细胞的霉系统和核糖体,才能生长与繁殖。如果动物机体内正常细胞经干扰素作用后产生抗病毒蛋白,病毒就不可能在动物体内生长与繁殖,使其失去生存的空间。

二、免疫调节作用
首先干扰素能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和杀伤细胞(K细胞)的杀伤活性,从而起到调节免疫监视的功能。这种杀伤的调节具有种属特异性,即禽用干扰素只能增强禽类NK细胞的杀伤性。其次干扰素的低浓度时可明显促进B细胞分泌IgG抗体的功能,增强组织相容抗原的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FC受体的表达,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增强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活性,调节免疫自身稳定功能等

三、抗肿瘤作用
干扰素可抑制细胞分裂,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迅速分裂细胞的抑制作用尤为明显。干扰素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病毒的增殖、肿瘤细胞的增生,改变肿瘤细胞表面性能,诱发新的抗原,从而易被免疫细胞识别并加以排斥,通过免疫调节作用,可增强机体抗肿瘤能力,如激活巨噬细胞,增强NK细胞功能等。

责编:赵兆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