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控探讨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也称格拉泽氏病。由猪副嗜血杆菌引起,属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有15个以上血清型,其中血清型5、4、13最为常见(占70%以上)。副嗜血杆菌在环境中普遍存在,这与支原体肺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猪流感和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等有关。副猪嗜血杆菌与支原体结合在一起,患呼吸道综合征的猪肺的检出率为51.2%,副猪嗜血杆菌只感染猪,可以影响从2周龄到4月龄的青年猪,主要在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发病,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可达70~80%,死亡率可达50%~80%不等,现结合一个典型病例,将对该病的防控介绍如下。
一、发病基本情况
2011年10月下旬,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新立猪场饲养的482头2~4月龄的青年猪相继发病,主要表现为急性病例,病猪发热(40.5℃~42.0℃)、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呼吸困难、腹式呼吸,皮肤发红或苍白,耳稍发紫,眼睑皮下水肿,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腕关节、跗关节肿大,共济失调,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的无明显症状即突然死亡;慢性病例多见于保育猪,主要是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被毛粗乱,四肢无力或跛行,生长不良,直至衰褐而死亡。使用30%的氟苯尼考、氨茶碱、卡那霉素、泰乐菌素等,效果不大。初步诊断为副猪嗜血杆菌为主的疾病。至10月8日止共发病104头,死亡37头。
二、临床症状及剖检病
变副猪嗜血杆菌病与猪高热病形影不离,已对很多规模化猪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该场刚开始发病时多呈急性,发病猪一般营养较好,体温多大41℃~42℃之间,精神不振,食欲下降,呼吸困难,痛性咳嗽,最后呈腹式呼吸。猪体表皮肤发红,病程中后期耳尖、胸腹及四肢内侧有大小不等紫斑。患猪有的跗关节或腕关节明显肿胀,呈跛行,病猪一般死亡较快,短的2~3天死亡,长者7~10天死亡。而慢性病例除上述症状外,一般病程较长,临床所呈现的症状,以皮肤变化和腹泻为主。经过对17头病死猪剖检发现,剖检病变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和多发性关节炎。出现纤维素性肺炎、纤维素性腹膜炎、胸膜炎、心包炎、胸膜与肺发生纤维蛋白粘连,腹膜与腹腔各脏器之间粘连,胸水、腹水增多,关节腔滑液增多,内含纤维蛋白絮状物。肺可有间质水肿、粘连,心包积液、粗糙、增厚,腹腔积液,肝脾肿大、与腹腔粘连,关节病变相似。腹股沟淋巴结呈大理石状,肺门淋巴结、胸前淋巴结、下颌淋巴结等淋巴结肿胀,呈暗红色,深浅不一。肠系膜淋巴变化不明显,肝脏边缘出血严重,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灶。脾脏有出血,边缘隆起米粒大的血泡,肾乳头出血严重,猪脾边缘有梗死,有的肾有出血点。
三、实验室检验
无菌取病料(胸水、腹水、心包腔渗出物、肝肾、心血液)涂片革兰氏染色,在显微镜下可见长短不一的杆状、丝状细菌。在巧克力培养基上呈现针尖大小、灰白色半透明菌落,在血液培养基上无溶血现象。通过对猪群的病史调查,临床诊断和病程变化,结合实验室检验结果综合分析,诊断为副猪嗜血杆菌病。将分离纯化的细菌接种于巧克力培养基上,划匀后贴药敏纸片,经37℃48小时观察,该菌对头孢噻呋钠高度敏感,对氧氟沙星、氟氧氟沙星及头孢嘧啶钠较敏感,对环丙沙星、阿莫西林中度敏感。
四、防治措施
该场发生本病时,兽医人员误诊为附红细胞体病及链球菌病的混合感染,通过使用黄芪多糖、多西环素,支原净及阿莫西林,无明显疗效。诊断为副猪嗜血杆菌病后,对余下的167头病猪和剩余的假定健康群用药治疗,每吨饲料添加头孢噻呋钠[兽药字(2009)150252018,齐鲁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500克,连用一周;对167头病猪肌肉注射头孢噻呋钠注射液[兽药字(2007)230232020, 重庆福润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按15千克体重/毫升的剂量,隔日一次,两次为一疗程。第八天控制了病情。除8头严重的患猪外,其余患猪都恢复健康。具体措施是首先隔离病猪330头,对206头假定健康猪紧急接种副猪嗜血杆菌灭活苗。对有异常反应的48头猪隔离观察,对症处理对其他152头猪,20天后再加强免疫一次。同时,对167头病猪及不断加入隔离栏的猪共计约330头猪,全群饲料投药,连用7天,间隔3天后再次投药7天;对症状较重的猪群165头猪,配合肌肉注射头孢噻呋纳,并加以辅助治疗,死亡72头;对疑似混感的病猪针对性加维生素C、黄芪多糖、磺胺间甲氧嘧啶、多西环素等药物,用以提高治疗效果。另外,需要的是,要注意尽量减少断奶、转群、混群所带来的应激反应。
五、防治体会
该场技术人员因经验不多出现误诊,估计损失一万元。所以在处理疫情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当发现疫情时,应高度重视,在初步诊断治疗无效的情况下,一定要尽早确诊。
(二)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较多,发生疫情时最好通过药敏试验选择药物,切不可盲目使用药物,延误治疗。该菌对许多药物已产生耐药性,该场应用头孢噻呋钠对本病有特效,氟苯尼考、头孢拉定、阿莫西林有一定的疗效。因此,一出现临床症状,应立即采取头孢噻呋钠拌料方式对整个猪群投药,发病猪大剂量肌注头孢噻呋钠。在应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口服纤维素溶解酶,以清除纤维素性渗出物、缓解症状、控制猪群死亡率。
(三)本病通过呼吸系统传播。当猪群中存在繁殖呼吸综合症、地方性肺炎的情况下,该病更容易发生。环境差,断水,持续高温天气等情况下该病更容易发生。规模化猪场经常进行的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也是本病的诱因。副猪嗜血杆菌病曾一度被认为是由应激所引起的。该场此次发生本病也有这些因素,所以在防治本病时不可只在本病上做文章,应该考虑到其他相关因素。因此,对于这个病例的防治,我们有针对性的使用了黄芪多糖及维生素C等药物。
(四)作为猪场一定要完善预防体系,减少其它呼吸道病原感染,减少疾病发生。在临床上要注意采取科学的保健方案,真正做到防重于治,防患于未然。预防,母猪:初免猪产前40天一免,产前20天二免。经产母猪产前30天免疫一次即可。根据该场情况小猪也要进行免疫,仔猪免疫安排在7日龄到30日龄内进行,每次一毫升,一免后过20天再加强免疫一次。
(五)要加强饲养管理,加强通风,降低湿度,减少猪群流动,杜绝猪生产各阶段的混养状况。消除各种应激因素对预防本病尤为重要,分娩舍和保育舍应严格实施“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避免不同年龄的猪只混养,对猪舍进行严格有效的清洁和消毒,用2%氢氧化钠水溶液喷洒猪圈地面和墙壁,2小时后用清水冲净,再用复合碘喷雾消毒,连续喷雾消毒4~5天。同时要提高饲料品质,不饲喂发霉变质饲料。在分娩舍和保育舍饮水中添加电解质和维生素C粉,连用5~7天,补充营养、增强免疫力的添加剂。在猪群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前后可在饮水中加一些抗应激的药物如维生素C等。作者简介:曾令高,男,(1967-),兽医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技术服务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