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口线虫病是由多种食道口线虫的成虫和幼虫寄生于肠腔与肠壁所引起的。有些幼虫可在肠壁形成结节,故又称结节虫病。世界性分布,我国各地普遍存在。引起羊生产力下降,甚至死亡,结节病变常影响肠衣加工而废弃,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病原]哥伦比亚食道口线虫,微管食道口线虫,粗纹食道口线虫等寄生于羊的盲肠和结肠,虫体口囊小,口缘有时冠,头端具头囊,颈沟,颈乳突及侧翼膜。雄虫交合伞发达,有一对等长的交合刺。雌虫阴门位于肛门前方附近,排卵器发达,呈肾形。虫卵椭圆形,无色,大小为(73~89)微米×(34~45)微米。生活史与捻转血矛线虫相似,但其幼虫进入羊体后,在肠粘膜形成结节,而后返回肠腔,发育为成虫。
[流行特点]感染率最高在春季和秋季。尤在清晨、雨后和多雾天气放牧时易受感染。宿主感染系摄人被感染性幼虫污染的青草和饮水所致。
[症状与病变]轻度感染不显症状。严重感染时,引起羔羊持续性腹泻,粪便暗绿色,含多量粘液,有时带血,病羊弓腰,后肢僵直,腹痛,生长发育受阻,最后虚脱死亡。剖检见在大肠壁上有很多结节,结节直径2毫米~10毫米,含淡绿色脓汁,有小孔与肠腔相通,引起溃疡性和化脓性结肠炎。在新结节中可发现虫体。
[防治]治疗可选用的药物有:两硫咪唑,每千克体重5毫克~10毫克;左咪唑每千克体重6毫克~8毫克;噻苯唑每千克体重30毫克~70毫克,一次口服;依维菌索每千克体重0.2毫克,一次皮下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