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流行病学调查
该病主要发生于饲养管理差、体况较弱的羊,而绵羊发病率高于山羊,本地羊有较强的抵抗力。
2 临床症状
发病突然,病羊食欲减少以至废绝,反刍停止,病初体温升高至41 ℃~42 ℃。精神沉郁,常卧地不起。鼻黏膜红肿,流出浆液性或脓性鼻液,流涎呈泡沫状。眼结膜充血、流泪,后期流出脓性分泌物。眼睑及唇颊肿胀,流涎,呼吸困难、浅而急促,有的高达50次/min左右,咽喉部及颌下淋巴结明显肿大。部分羊粪便松软,带黏液或血液。濒死病羊体温下降、磨牙、呻吟和抽搐。
3 病理变化
病死羊各脏器广泛出血,淋巴结肿大。鼻腔、咽喉、气管黏膜出血。肺水肿、气肿、出血,肝变、坏死,有的与胸壁粘连。胸腹腔和心包积液较多。肠管出血,真胃黏膜出血、肿胀。肝、脾肿大,胆囊肿大较显著。
4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症状和解剖变化,直接的方法是采集病羊的鼻液、胸腔积液、淋巴结、肺及血液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见单球形、双球形或链状球形的革兰氏阳性球菌即可确诊。
5 防治
5.1 治疗 以抗菌消炎、强心利尿、防止出血为主。治疗时要根据病情采取措施。病情较重的可用10%葡萄糖、青霉素、安钠咖、维生素B1、维生素B2,出现便血的可用维生素K3,严重病例还可用地塞米松静脉滴注;病情较轻的可用配尼霉素-S针0.1mL/kg,一日一次,连用3 d。青霉素每千克体重2~3万单位,一日3次,连用3 d。丰华美兽欣3~4万单位/kg,每日2次,连用3 d。鼎尖双雄0.3 g/kg,每日2次,连用3d或磺胺嘧啶钠0.7 g/kg治疗。
5.2 预防 加强检疫,做好产地检疫和引种检疫,防止疫病传入非疫区;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冬春补饲和保暖防寒工作,以提高畜群的抵抗力。引种羊在到达引种地后,要隔离饲养一段时间,待其适应后方能合群;畜群发病后要严格进行封锁、隔离,对病尸进行无害化处理,污染环境和用具用复合酚,按1∶300或1∶200的比例进行彻底消毒。粪便、垫料要堆积发酵处理;用羊链球菌氢氧化铝甲醛疫苗进行预防接种;平时可采用藏兽药进行预防。
6 小结
山羊和绵羊易患此病,因此需提高放牧人员的饲养技术水平,把握放牧时机,避免羊群受寒受热。勤换垫料,保持圈舍干燥,勤消毒、勤观察,及时发现病羊,及时治疗;饲养管理差是造成本病的主要原因,因此需加强饲养管理和及早培养羊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