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猪生产中经常可以看见猪的关节处出现脓包(脓肿),目前,有两种常见病——猪链球菌病和副猪嗜血杆菌病容易导致猪只出现以上的症状,现将这两种病的鉴别简要介绍如下:
1 猪链球菌病
链球菌病是由链球菌属中致病性链球菌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热性传染病。近年来发病率上升,表现为急性出血性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关节炎、哺乳仔猪下痢和孕猪流产等,本病传播快,死亡率高,对养猪业的威胁逐渐增大。近年来,由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和猪圆环病毒Ⅱ型(PCV2)的广泛流行,造成猪群出现免疫抑制,预计猪链球菌的感染和发病率将会升高。近年来发现的链球菌病病原以C型、R(Ⅱ)型链球菌较为多见,血清型R(Ⅱ)的致病力最强。本病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但有夏、秋季多发,潮湿闷热的天气多发的特点。病猪、临床康复猪和健康猪均可带菌,呼吸道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消化道、皮肤伤口也可传播。
各种链球菌都呈链状排列,是革兰氏阳性球菌。猪的易感性较高,各种年龄的猪都可发病,以保育期至生长猪多见,败血型和脑膜脑炎型多见于仔猪,病死率较高,化脓性淋巴结炎型多见于中猪。急性病例常表现为败血症和脑膜炎,慢性病例表现为关节炎、心内腹炎及化脓性淋巴结炎。其临床症状表现为:
(1)败血症型:一般发生在流行初期,突然发病,往往昨天晚上未见任何症状,次日凌晨已死亡;体温升到41—42℃或以上,在数小时至1天内死亡;精神萎顿,腹下有紫红斑。急性病例,常见精神沉郁,体温41℃左右,呈稽留热,减食或不食,食欲废绝,心跳加快,眼结膜潮红,流泪,有浆液性鼻液,呼吸浅表而快。部分病猪在病的后期,耳尖、四肢下端、腹下可见有紫红色或出血性红斑,有跛行,病程2-4天。死后剖检可见败血症变化,各器官充血、出血明显,心包积液,脾脏肿大。
(2)脑膜脑炎型:多发生于哺乳仔猪和保育仔猪,与水肿病的症状相似。发病初期患猪体温升高,食欲废绝,便秘,有浆液性或粘液性鼻液,继而出现神经症状,转圈,空嚼,磨牙,直至后躯麻痹,共济失调,侧卧于地,四肢作游泳状,颈部强直,角弓反张,甚至昏迷死亡。部分猪出现多发性关节炎、关节肿大,病程1-2天。死后剖检可见脑膜充血、出血,脑脊液浑浊,脑实质有化脓性脑炎病变。致病性Ⅱ型猪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可造成持续的严重后果,引起的损失比其它血清型猪链球菌引起的病症都更为重。
(3)关节炎型:患猪体温升高,被毛粗乱,呈现关节炎症状,表现为一肢或几肢关节肿胀,高度跛行,甚至不能起立。病程2-3周。小部分哺乳仔猪也可发生,常常因抢不上吃奶而逐渐消廋。死后剖检可见关节周围肿胀、充血,滑液浑浊,重者关节软骨坏死,关节周围组织有多发性化脓灶。上述三种类型经常一起发生。
(4)化脓性淋巴结炎型:病猪淋巴结肿胀,坚硬,有热痛感,采食、咀嚼、吞咽和呼吸较为困难,多见于颌下淋巴结化脓性炎症,咽、耳下、颈部等淋巴结也可发生。一般不引起死亡,病程为3-5周,病猪经治疗后肿胀部位中央变软,皮肤坏死,破溃流脓,并逐渐痊愈。
病死猪鼻腔有暗红色血液(酱油色)流出,血液凝固不良;剖检可见死猪气管充血,充满淡红色泡沫样液体;全身淋巴结肿大充血;心内膜有弥漫性出血点;肺部有大量出血点,有时水肿;脾、肾充血、出血,体积增大,脾肿有时有黑色梗死病灶;胃和小肠粘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或溃疡;肝脏呈暗红色、肿大,切开流出暗红色血液;大脑充血、出血;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再结合实验室检查发现有革兰氏阳性球菌即可作出诊断。
2 副猪嗜血杆菌病
本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5—8周龄的猪最易感染和发病的;临床上以呼吸道症状和关节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传染病。本病可影响2周龄到4月龄的青年猪,尤其是5—8周的仔猪最易感染和发病;母猪及种公猪亦可感染,但多以隐性感染或慢性跛行为主。传播途径:直接接触传播、呼吸道传播及其它传播途径如消化道等。天气骤变、长途运输、饲养密度过大、潮湿拥挤及暴发其它病毒或细菌性疾病是本病的诱因。
病猪表现体温升高、食欲不振、厌食、呼吸困难、部分病例皮肤发紫、关节肿胀、跛行、颤抖、共济失调,病程稍长的病例表现消瘦、皮肤苍白、生长缓慢。母猪表现流产、母性行为下降、慢性跛行及公猪慢性跛行。即时应用抗菌素治疗感染母猪。
剖检变化:剖检表现肺部、心脏表面、腹腔及关节表面纤维素性渗出,关节肿大、病猪消瘦、皮下及肺部水肿等症。
由于这两个疾病在临床上都表现为关节炎症状,所以要注意区分及早的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