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黄连注射液(双黄特抗注射液)是以金银花、连翘、黄芩等经高纯萃取技术提取制成的纯中药注射液,具有清热解毒、辛凉解表、凉血消肿、增强免疫、扶正祛邪之功效。主要用于由病毒和细菌所致动物的免疫功能下降、急性、浆液性、坏死性乳腺炎,乳房红肿,传染性无乳综合征子宫内膜炎,产后综合征以及呼吸道和全身性感染等症。本文以临床上母畜常发的子宫内膜炎为代表病例对双黄连进行临床应用试验。
一、试验材料
试验动物 分别在四川省自贡、荣县、绵阳等地养殖场选取患有子宫内膜炎病猪236头,奶山羊241只,奶牛150头。
试验药物 双黄连注射液(商品名:双黄特抗注射液),主要成分为金银花、连翘、黄芩提取物,由四川倍乐瑞克动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批号:040205。
对照药物 注射用青霉素钠(160万单位),批号040308;注射用硫酸链霉素(100万单位),批号040311,均由四川倍乐瑞克动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
二、试验方法
1.试验分组
分别将试验动物随机分为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药物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分组情况见表1~3。
表1 患子宫内膜炎的母猪分组情况 | ||||
组别序号 |
试验组别 |
药物剂量 |
给药途径 |
试验只数 |
A1 |
双黄连注射液
高剂量组 |
0.5毫升/公斤 |
肌注和灌注 |
50 |
B1 |
双黄连注射液 |
0.3毫升/公斤 |
肌注和灌注 |
50 |
C1 |
双黄连注射液
低剂量组 |
0.1毫升/公斤 |
肌注和灌注 |
50 |
D1 |
青链霉素组 |
每公斤体重用
青霉素2万单位
链霉素1.5万单位 |
肌注 |
50 |
E1 |
阳性对照组 |
不给药 |
- |
36 |
备注:对猪进行子宫灌注时用本品1支对生理盐水40毫升。
表2患子宫内膜炎的奶山羊分组情况 | ||||
组别序号 |
试验组别 |
药物剂量 |
给药途径 |
试验只数 |
A1 |
双黄连注射液
高剂量组 |
0.5毫升/公斤 |
肌注和灌注 |
50 |
B1 |
双黄连注射液 |
0.3毫升/公斤 |
肌注和灌注 |
50 |
C1 |
双黄连注射液
低剂量组 |
0.1毫升/公斤 |
肌注和灌注 |
50 |
D1 |
青链霉素组 |
每公斤体重用
青霉素2万单位
链霉素1.5万单位 |
肌注 |
50 |
E1 |
阳性对照组 |
不给药 |
- |
41 |
备注:对奶山羊进行子宫灌注时用本品1支对生理盐水40毫升。
表3 患子宫内膜炎的奶牛分组情况 | ||||
组别序号 |
试验组别 |
药物剂量 |
给药途径 |
试验只数 |
A1 |
双黄连注射液
高剂量组 |
0.3毫升/公斤 |
肌注和灌注 |
30 |
B1 |
双黄连注射液 |
0.2毫升/公斤 |
肌注和灌注 |
30 |
C1 |
双黄连注射液
低剂量组 |
0.1毫升/公斤 |
肌注和灌注 |
30 |
D1 |
青链霉素组 |
每公斤体重用
青霉素1万单位
链霉素1万单位 |
肌注 |
30 |
E1 |
阳性对照组 |
不给药 |
- |
30﹡ |
备注:对奶牛进行子宫灌注时用本品2支对生理盐水100毫升。﹡表示为淘汰奶牛。
2.给药方法
本次试验分三次给药,一日一次,第一次采用肌肉注射,第二次直接进行子宫灌注,第三次再次采用肌肉注射。
3.判定标准
治愈 全身症状消失,精神食欲恢复正常,阴道内无异物流出;检查阴道壁颜色正常,外阴部肿胀消失。
好转 全身症状基本消失,精神食欲明显好转,阴道内有少量异物流出,外阴部肿胀不明显。
无效 全身症状未见消失,精神食欲差,阴道内有异物继续流出、腥臭。
三、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见表4~6,从本次试验结果表4~6中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双黄连对母畜子宫内膜炎有较好的疗效,中剂量疗效与青链霉素相当。A1与B1差异不显著, A1与C1 、D1差异显著。由上表可以看出:A1与B1差异不显著, A1与C1 、D1差异显著。
由此可见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对三种不同的病畜与低剂量组和化学对照组的差异都是显著的,说明使用双黄连注射液(中、高剂量)治疗母畜子宫内膜炎的疗效明显优于使用青链霉素治疗母畜子宫内膜炎。
表4 患子宫内膜炎的母猪试验结果 单位: 只,% | ||||||||||||||||||
组别 |
试验 |
第1次给药(肌肉注射) |
第2次子宫灌注给药 |
第3次给药(肌肉注射) |
停药后7天 | |||||||||||||
序号 |
只数 |
死亡数 |
好转数 |
治愈数 |
死亡数 |
好转数 |
治愈数 |
死亡数 |
好转数 |
治愈数 |
死亡数 |
好转数 |
治愈数 |
有效率 |
治愈率 | |||
A1 |
50 |
0 |
2 |
0 |
0 |
16 |
0 |
0 |
35 |
10 |
0 |
3 |
47 |
100% |
94% | |||
B1 |
50 |
0 |
1 |
0 |
0 |
14 |
0 |
0 |
33 |
11 |
0 |
4 |
46 |
100% |
92% | |||
C1 |
50 |
0 |
0 |
0 |
0 |
14 |
0 |
0 |
22 |
8 |
0 |
5 |
44 |
98% |
88% | |||
D1 |
50 |
0 |
4 |
0 |
0 |
22 |
6 |
0 |
33 |
9 |
0 |
4 |
44 |
96% |
88% | |||
E1 |
36 |
0 |
0 |
- |
1 |
0 |
0 |
2 |
27 |
- |
2 |
26 |
5 |
- |
- | |||
通过DPS软件,用完全区组设计中的单因素试验设计统计方法,得到以下结果:
处理 |
均值 |
5%显著水平 |
1%极显著水平 |
A1 |
12.53846 |
a |
A |
B1 |
11.69231 |
a |
A |
C1 |
10.69231 |
b |
A |
D1 |
13.07692 |
b |
A |
由上表可以看出,A1与B1、C1、D1都是差异极显著
表5 患子宫内膜炎的奶山羊试验结果 单位: 只,% | ||||||||||||||||||
组别 |
试验 |
第1次给药(肌肉注射) |
第2次子宫灌注给药 |
第3次给药(肌肉注射) |
停药后7天 | |||||||||||||
序号 |
只数 |
死亡数 |
好转数 |
治愈数 |
死亡数 |
好转数 |
治愈数 |
死亡数 |
好转数 |
治愈数 |
死亡数 |
好转数 |
治愈数 |
有效率 |
治愈率 | |||
A1 |
50 |
0 |
3 |
0 |
0 |
18 |
0 |
0 |
32 |
10 |
0 |
5 |
45 |
100% |
90% | |||
B1 |
50 |
0 |
2 |
0 |
0 |
14 |
0 |
0 |
30 |
8 |
0 |
5 |
43 |
96% |
86% | |||
C1 |
50 |
0 |
0 |
0 |
0 |
8 |
0 |
0 |
26 |
9 |
0 |
8 |
38 |
92% |
76% | |||
D1 |
50 |
0 |
4 |
0 |
0 |
22 |
6 |
0 |
32 |
9 |
0 |
6 |
40 |
90% |
80% | |||
E1 |
41 |
0 |
0 |
-1 |
0 |
0 |
2 |
28 |
- |
3 |
35 |
2 |
- |
- |
- | |||
通过DPS软件,用完全区组设计中的单因素试验设计统计方法,得到以下结果:
处理 |
均值 |
5%显著水平 |
1%极显著水平 |
A1 |
12.53846 |
a |
A |
B1 |
12.23077 |
a |
A |
C1 |
11.00000 |
a |
A |
D1 |
13.23077 |
a |
A |
由上表可以看出,A1与B1差异不显著,A1与C1、D1差异极显著。
表6 患子宫内膜炎的奶牛试验结果 单位: 只,% | ||||||||||||||||||
组别 |
试验 |
第1次给药(肌肉注射) |
第2次子宫灌注给药 |
第3次给药(肌肉注射) |
停药后7天 | |||||||||||||
序号 |
只数 |
死亡数 |
好转数 |
治愈数 |
死亡数 |
好转数 |
治愈数 |
死亡数 |
好转数 |
治愈数 |
死亡数 |
好转数 |
治愈数 |
有效率 |
治愈率 | |||
A1 |
30 |
0 |
2 |
0 |
0 |
16 |
0 |
0 |
28 |
1 |
0 |
1 |
29 |
100% |
96.67% | |||
B1 |
30 |
0 |
1 |
0 |
0 |
15 |
0 |
0 |
24 |
4 |
0 |
2 |
28 |
100% |
93.33% | |||
C1 |
30 |
0 |
0 |
0 |
0 |
10 |
0 |
0 |
22 |
3 |
0 |
4 |
25 |
96.67% |
83.33% | |||
D1 |
30 |
0 |
4 |
0 |
0 |
22 |
3 |
0 |
26 |
4 |
0 |
2 |
26 |
93.33% |
86.67% | |||
E1 |
30﹡ |
0 |
0 |
- |
1 |
0 |
0 |
2 |
20 |
- |
2 |
8 |
19 |
- |
- | |||
通过DPS软件,用完全区组设计中的单因素试验设计统计方法,得到以下结果:
处理 |
均值 |
5%显著水平 |
1%极显著水平 |
A1 |
8.23077 |
a |
A |
B1 |
8.00000 |
a |
A |
C1 |
7.23077 |
b |
A |
D1 |
9.00000 |
b |
A |
由上表可以看出,A1与B1差异不显著,A1与C1、D1都是差异极显著
四、讨论与小结
1.注射用双黄连由连翘、金银花、黄芩按一定比例经系统工艺研制而成,该药物在非酶促环境下迅速水解,肌注后发挥药效迅速,可提高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长时间维持血中有效浓度,并且在生产工艺中增加药物与微生物细胞的亲和性,达到高效作用。通过上述临床试验证实其在用药后1天后部分患病母畜症状开始出现好转,连续使用3次后几乎所有临床症状消除。但由于母畜子宫内膜炎较难彻底治愈,且患本病的母畜大多在产仔后,抵抗能力较低,导致其它细菌乘机大量繁殖而继发感染相关疾病,如:链球菌病、巴氏杆菌病、肺炎球菌病、弓形体病等。采用肌肉注射给药和子宫灌注相结合的给药方式,能有效控制子宫内膜炎所导致的继发感染,治疗效果就更加明显。
2.注射用双黄连是一纯中药制剂,并可避免因使用抗生素而出现的诸如抗生素残留、细菌耐药性等许多弊端,母畜在妊娠期也可以使用。
3.母畜子宫内膜炎主要是由于饲养管理失调,邪毒侵入乳房,淤积互结,病菌浸染母畜产道而致病,从而引起邪毒蕴结化热,子宫内膜炎症,母畜无乳综合征,不孕等症状。治则以活血化淤,清热解毒,抗菌消炎为主。注射用双黄连的金银花、连翘、黄芩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抗菌,增强免疫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