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死性肠炎是由梭菌引起的一种常见肠道病,是目前影响家禽业的一个重要传染病。本病的致病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球虫最易继发感染本病,饲料的霉变、气温多变等因素都可以诱发本病,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低,一旦反复发作,死亡率可达35%以上。肉鸡多发于25~45日龄,蛋鸡多发于30~45日龄和70~90日龄两个阶段,本病用西药治疗,治愈率高,但易反复发作,加速家禽的死亡。2005年4月24日至7月16日,笔者共接诊23500只肉鸡、7500只蛋鸡,使用复方仙鹤草合剂进行治疗,治愈合率达95.7%。现将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治疗效果综合信息反馈报告如下。
一、临诊症状
病鸡精神不振,羽毛松乱,采食量下降,生长缓慢,初期排黄褐色糊状粪便,随鸡只日龄的增加,病鸡逐渐消瘦,鸡冠和腿部皮肤苍白,排水样稀便、饲料样粪便或红色胡萝卜样粪,有刺鼻的恶臭味,少数出现血便。
二、剖检变化
死亡鸡全身脱水、鸡爪发瘪发干,严重消瘦和贫血,肌肉严重褪色,肾脏褪色,肝脏充血,有圆形小的坏死灶,病变主要表现在肠道,肠壁脆薄,外观见肠壁有大量圆形的出血斑点;有的肠内充满褐色致密的伪膜并有气泡或混有糊状物,并有多处散在的局部出现胀气,形成红色气泡样的肿胀肠段,内容物呈水状,有腥臭味;有的肠粘膜脱落明显,内有未消化的饲料,部分肠道呈片状或树枝状出血,特别是中段肠管扩张,粗细增大两倍以上,内有淡红色或淡褐色黏液。
三、实验室诊断
涂片镜检 无菌操作取肠黏膜触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发现革兰氏阳性大杆菌,多数单个,有少数为二个相连,菌端较平,有荚膜。
分离与培养 无菌操作取病变小肠黏膜和肠内容物用绵羊鲜血琼脂培养基划线,置37℃培养箱内厌气培养18小时,见有凸起半透明、灰白色、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圆形菌落,菌落周围有双层溶血环,内层呈清晰透明完全溶血,外环呈淡绿色的不完全溶血。
分离菌生化试验 分离菌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蔗糖、果糖,产酸产气;不发酵甘露醇;液化明胶,分解牛乳,不产生吲哚。
分离菌镜检 挑取单个菌落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大量大小一致的革兰氏阳性、短粗、二端较平的大杆菌,有荚膜。
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结果对复方仙鹤草合剂、泰乐菌素、硫酸新霉素高敏。
四、治疗方案
1.使用复方仙鹤草合剂(仙鹤草、青蒿、常山、白头翁、山楂、黄芪,科美生产)饮水,每瓶500毫升供500只家禽一天饮用一次,连用5天;同时使用科宝(VA、VD3、VE、K3、VC等,)每袋拌料100公斤,连用5天。
2.聚维酮(科美生产)1:400倍稀释后,喷雾消毒,每天两次,连用一周,以后每天消毒一次。
采取以上措施治疗4天后,家禽大群精神状态和饮食量开始恢复,血便和红萝卜样粪便基本消失,7天后鸡群精神状态和采食粮恢复正常水平,10天后增重明显。
五、小结
1.坏死性肠炎虽然使用敏感西药可以迅速控制病情,表面治愈率高,但易反复发作,反而会加大死亡率。
2.本病可引起肠道的严重病变,使肠黏膜受损,不易恢复,再加上超剂量的反复使用抗生素,很容易造成机体的菌群失调,抵抗力下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治疗此病时,最好使用中草药合剂,也可以配合使用一些西药,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