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头蚴病又叫脑包虫病,俗称“回旋病”、“转场风”,是由寄生于狗、狼、狐狸等肉食动物肠内的多绦虫的幼虫,经血液循环侵入并寄生在牛、羊、骆驼的脑及脊髓中引起的一种绦虫蚴病。该病牛、羊发病较多,偶发于骆驼、猪、马及其他野生反刍动物,极少感染于人。该病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且施行手术有一定难度。笔者试用大剂量内服丙硫苯咪唑片治愈羊多头蚴病一例,现将该例的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一、发病情况
2005年8月14日,湖北省远安县某种羊场一只体重74千克的2岁波尔山羊种公羊突然发病,主要表现为摇头不安、转圈运动、痉挛、离群等症状。病后第1~2天误诊为脑膜炎,采用青、链霉素治疗无效,后来又误诊为羊鼻蝇蛆病,经综合治疗无效,到发病后第6天才确诊为羊多头蚴病,但先后按照常规和大剂量内服吡喹酮连续治疗5天仍然无效。
二、临床症状
病初1~5天,病畜眼角膜周围边缘血管充血,视神经乳突有瘀血病状,体温40~41℃,脉搏81~90次/分钟,呼吸达30~38次/分钟。有时前冲或后退,头向一侧回旋运动,摇头时姿势异常,有时沉郁,躺卧,颈部肌肉痉挛,离群,食欲减退。病后第6~10天,食欲废绝,逐渐消瘦,视力减弱,对周围事物反应迟钝,常把头抵在障碍物上呆立不动。第11天以后,周期性地发生回旋症状,常向一侧作转圈运动,四肢痉挛,步态蹒跚,平衡失调,有时头颈背仰或侧屈。贫血,高度消瘦,颅骨变软变薄。
三、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可做出初步诊断,但确诊需借助实验室诊断。
由于该病和羊鼻蝇蛆侵入脑部时都会引发脑膜炎而出现摇头不安、旋转运动等类似的神经症状,所以要与羊鼻蝇蛆病进行鉴别诊断。羊鼻蝇蛆病可见从患畜鼻孔流出浆性、粘性、脓性或混血的分泌物,并且有鼻擦地、打喷嚏、呼吸困难等症状,用敌百虫液喷入鼻腔,可发现鼻腔喷出物中有羊鼻蝇蛆死亡幼虫。而该病例有颅骨损伤症状,用手触诊头部,可检查出患部皮肤隆起,头骨变薄变软;诊视可见患畜视神经乳突有瘀血症状。
四、治疗
患畜病后逐渐消瘦,病情也逐渐恶化,10天内体重减轻10千克,第11天发展到四肢瘫痪、卧地不起。在前10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从第11天起,笔者先后试用常规和逐步加大剂量内服丙硫苯咪唑片的方法进行治疗,终于成功治愈了该病畜。
1.试用丙硫苯咪唑片,15毫克/千克体重,每日1次,连用3日内服。按常规剂量治疗无效,患畜已濒临死亡。
2.试用丙硫苯咪唑片,45毫克/千克体重,每日1次,连用3日内服。患畜病情开始好转,摇头甩尾姿势趋于正常,并且有了食欲,能少量饮水。
3.试用丙硫苯咪唑片,55毫克/千克体重,每日1次,连用2日内服。在本次治疗的同时采用10%葡萄糖500毫升、青霉素240万单位、维生素C针剂1克、10%安钠咖10毫升,混合一次静脉注射,每日1次,连用3日。
通过采取以上综合性治疗措施,患畜病后第18天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食欲恢复正常,20天后完全康复,至今未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