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水产 » 正文

淡水鱼白皮病的防治技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8-14  来源:中国渔业网  作者:旭日  浏览次数:299
  白皮病又叫白尾病,为鲢、鳙鱼的主要病害之一,草、青鱼也有发生。此病发生在饲养20-30天,鲢、鳙鱼苗及夏花阶段,当年草鱼有时也可发现。常可形成急性流行病,1龄及2龄以上的成鱼偶然可以发现。病情较短,病势凶猛,死亡率很高,发病后,2-3天就会造成大批死亡。
  病原:黄惟灏(1981)提出白皮病的病原菌是鱼害黏球菌,并在试验体表完整的情况下,经过该菌液浸泡或浸养感染,均呈现出与自然发病鱼相同的症状。
  王德铭等(1963)分离到白皮病的病原失白皮极毛杆菌,属假单胞菌种,大小为0.8微米×0.4微米,多数2个相连,极端单鞭毛或双鞭毛,有动力;无芽胞,无荚膜;革兰氏阴性杆菌。
  流行情况:此病广泛流行于我国各地鱼苗、苗种池,每年6-8月为流行季节,尤其夏花分塘后,因操作不慎,碰伤鱼体,或体表有大量车轮虫等原生动物寄生使鱼体受伤时,病原菌乘机而入,暴发流行。本病的病原体广泛存在于淡水水体中,由于水质污染,不注意施用了没有充分发酵的粪肥,病原菌更易滋生和繁殖,鱼体容易传染生病。一般死亡率在20%-30%,最高死亡率可达45%以上。
  症状及病理变化: 发病初期尾柄处发白,随着病情发展迅速扩展蔓延,以致白背鳍基部后面体表全部发白。严重的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病鱼的头部向下,尾部向上,与水面垂直,时而作挣扎游动,时而悬挂于水中,不久病鱼即死亡。
  诊断  根据症状掌握要点诊断:①背鳍以后至尾柄部分皮肤变白,镜检有大量杆菌存在。鳍条,皮肤无充血,发红现象;②主要流行在鲢、鳙鱼的夏花鱼苗鱼种中。
  防治方法:
  (1)预防措施
  ①同细菌性烂鳃病的防治。
  ②捕捞、运输、放养时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发现体表有寄生虫要及时杀灭。
  ③夏花应及时分塘,在分塘前在池水中做好预处理。
  (2)药物治疗
  ①同细菌性烂鳃病的治疗。
  ②全池遍洒漂白粉,全池泼洒的池水为1毫克/升-1.5毫克/升。
  ③全池遍洒二氧化氯,全池泼洒的池水为0.1毫克/升-0.2毫克/升。
  ④还可用二氧化氯浓度为20毫克/升一40毫克/升浸浴5-10分钟。
  ⑤还可用黄芩细磨成粉末拌饵投喂,鱼体计算投喂2克/千克,连服用4-6天。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