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猪高热病流行原因分析与防控措施的探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6-23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一天  浏览次数:180

2006年5月份开始一直到目前,我国从南到北的一些猪场相继暴发一种以高热、传染快、死亡率高的怪病。经过现场诊断和分析,专家组认为是以蓝耳病(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猪瘟、猪流感、猪圆环病毒为主,多种细菌、支原体和弓形体、附红细胞体的混合感染。因此有人把此病叫“混感症”。官方叫“高热病”。2007年 4月该病流行一年之久,中国的养猪业受到重创之后,农业部将其定性为“高致病性蓝耳病”,并制定了防制规范。但一直到今天该病仍在部分地区肆虐流行,养殖户损失惨重。本人曾经在北京、沈阳、葫芦岛等地区对本病进行了大量的现场诊断与防治,现对该病的流行情况进行分析并根据在临床上的控制方案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流行情况

2006年5月本人向甘孟侯、何伟永等几位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求学期间曾对北京一个小型猪场的5头发病猪进行剖检及实验室检测,检测结果令人惊讶,大部分病猪体内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PCV-Ⅱ)、副嗜血杆菌、链球菌、附红细胞体的检测均呈阳性,在此期间许多省份有这种混感症出现,但曾散发。6月下旬在江西南昌的一些养猪密集地区暴发一种以高烧、厌食、嗜睡等为主要症状的传染病,并迅速蔓延到湖北、湖南、江苏、安徽等省,10月份进入华北,11月进入东北。2007年元旦在对辽宁某猪场病猪剖检诊断时仅发现明显的蓝耳病病变并未发现其他混感症,将病料送省实验室检验,仅检出蓝耳病阳性。(该场共饲养78日龄育肥猪58头,急性死亡50头,濒临死亡8头,剖检2头。)

本次发病有以下特点:

☉ 本病基本波及各个年龄段的猪群,断奶后仔猪发病率、死亡率高;

☉ 中小猪场和散养户发生居多,卫生条件差,管理水平低的猪场发病严重;

☉ 本病在不同的猪场表现的症状也各有不同,以呼吸系统衰竭和败血症症状居多,但总体发病过程大同小异;

☉ 混合感染是这次疾病的主体表现,继发感染的疾病往往超出原发病的致死率,同一猪群使用同一方案治疗可出现不同效果。

☉用水针剂治疗时的刺激,往往造成更严重的心肺衰竭,使病猪迅速死亡,因此有时保守治疗反倒更有效。

临床症状

发病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全群突然发病,患猪全身皮肤发红,耳朵青紫,皮肤出现出血点或淤血斑。体温升高到40-41℃,个别可升高到42℃以上,极度厌食,精神萎靡,四肢无力,走路摇摆如醉酒样;尿液发黄,有的呈酱油色;粪便干硬如球并有黏液,个别出现腹泻;呼吸困难,腹式呼吸,流鼻液,个别猪只出现咳嗽、呕吐症状。几天内出现败血症造成快速死亡,育肥猪在死亡前出现神经症状,四肢摆动,全身蓝紫色。用常规药物易反弹。

怀孕母猪、空怀母猪可出现体温升高,拉干粪球,不食症状,用药后出现体温正常但不食现象,有的甚至出现,流产、早产、死产现象,病程长可达10天或半月之久。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