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其他 » 正文

二类动物疫病:蜜蜂孢子虫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7-20  来源:- 未知来源 -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346
  蜜蜂孢子虫病(又名微粒子病)是由蜜蜂微孢子虫引起的一种成年蜂消化道传染病。以下痢、中肠浮肿无弹性呈灰白色为特征。OIE将其列为B类疫病。
  1 病原学
  蜜蜂微孢子虫系单细胞原生动物,为原生动物门孢子虫纲微孢子目微孢子虫科微孢子虫属。在蜜蜂体外以孢子形态存活,孢子长4~6微米,宽2~3微米,长椭圆形。
  孢子对外界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在蜜蜂尸体内可存活5年,在干燥的蜂粪中能存活2年,在蜂蜜中可存活10~11个月,在水中可存活100多天,在巢房里可存活2年。孢子对化学药剂的抵抗力也很强,在4%甲醛溶液中能存活约l小时,在10%的漂白粉溶液里存活10~12小时,在1%的石炭酸溶液中能存活1分钟。高温的水蒸气只要1分钟就能杀死孢子,直射阳光需要15~32小时才能杀死孢子。
  2 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病蜂。每只病蜂体内有数百万个微孢子虫孢子,可通过粪便排出污染蜂箱、巢脾、蜂蜜、花粉、水等。经蜜蜂口器感染,孢子虫进入蜜蜂的中肠内增殖。迷巢蜂、盗蜂或换箱、换脾、合并蜂群可造成蜂间传染。
  感染动物为蜜蜂成蜂。幼虫和蛹不感染。雌性蜂比雄性蜂,尤其是蜂王易感。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早春多发,晚秋次之,夏季和秋季少发。在我国广东、广西、云南、四川以2~3月,江浙一带以3~4月,华北、西北、东北以5~6月为发病高峰,7~8月份急剧下降,秋冬寒冷季节降到最低程度。
  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本病潜伏期,《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为60天(冬季除外,因随国家不同而不同)。
  以下痢,中肠膨大失去光泽、弹性,呈灰白色或乳白色为特征。病蜂萎靡、衰弱,行动迟缓,翅膀发抖,飞翔无力,常被健蜂追咬,多趴在框梁、箱底板上或蜂箱前草地上,不久死亡。
  4 诊断
  4.1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4.2 实验室诊断
  采取壮年可疑病蜂20只左右,放入乳钵内研碎后,加灭菌水10毫升,制成悬浮液。取悬浮液1滴,放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在400~600倍显微镜下检查,如发现多量椭圆形具有蓝色折光的孢子时,即可确诊。
  5 防治
  蜂群越冬饲料要用不含甘露蜜的成熟蜜。要把蜂群放在向阳、高燥的地点,保持环境安静。越冬室温要保持在2~4℃,并注意通风良好和干燥。
  病群的蜂王或病王及时处理、更换。在早春,选择室外温度不低于10℃的晴天,让病蜂群做排泄飞行。
  每年春季对所有的蜂箱、巢脾、巢框以及蜂具等进行一次彻底消毒。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