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其他 » 正文

三类动物疫病:放线茵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7-19  来源:- 未知来源 -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246
  放线菌病是由各种放线菌引起的牛、猪及其他动物以及人的一种非接触性慢性传染病。以特异性肉芽肿和慢性化脓灶,脓汁中含有特殊菌块(称“硫磺颗粒”)为特征。
  1 病原学
  病原有牛放线菌、伊氏放线菌、林氏放线菌和猪放线菌等。
  牛放线菌是牛、猪放线菌病的主要病菌,主要侵害牛的骨骼和猪的乳房。伊氏放线菌是人放线菌病的主要病菌。猪放线菌主要对猪、牛、马易感。林氏放线杆菌主要侵害牛、羊的软组织。
  病菌在病灶脓汁中呈特殊结构,形成肉眼可见的帽针头大、黄色小菌块(称菌芝,或“硫磺颗粒”)。组织压片经革兰氏染色,其中心菌体为紫色,周围放射状菌丝呈红色。
  该菌对外界的抵抗力较低,一般消毒药均可迅速将其杀灭。放线菌对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林可霉素和磺胺类等药物敏感。
  2 流行病学
  各种放线菌寄生于动物口腔、消化道及皮肤上,也存在于被污染的饲料和土壤中。通过内源性或外源性经伤口(咬伤、刺伤等)传播。
  主要感染牛、羊、猪。10岁以下的青壮年牛,尤其是2~5岁的牛最易感,常发生于换牙期。马和一些野生反刍动物也可发病。家兔、豚鼠等可人工感染致病。偶尔可引起人发病。
  本病以散发为主,偶尔呈地方流行。
  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以形成肉芽肿、瘘管和流出一种含灰黄色干酪状颗粒的脓液为特征。
  牛多发生颌骨、唇、舌、咽、齿龈、头部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以颌骨放线菌病最多见,常在第3、4臼齿处发生肿块,坚硬、界限明显,初期疼痛,后期无痛,破溃后形成瘘管,长久不愈。头、颈、颌下等部软组织也常发生硬结,不热不痛。舌感染放线菌通常称为“木舌病”,可见舌高度肿大,常垂于口外,并可波及咽喉部位,病牛流涎,咀嚼吞咽困难。乳房患病时,呈弥漫性肿大或有局灶性硬结,乳汁黏稠,混有脓汁。
  绵羊和山羊常在舌、唇、下颌骨、肺和乳房出现损害。有单个或多发的坚硬结节,从许多瘘管中排出脓汁。
  猪多见乳房肿大,化脓和畸形。也可见到颚骨肿、项肿等。
  马多发鬐甲肿或鬐甲瘘等。
  4 诊断
  4.1 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4.2 实验室诊断
  病原检查:本病症状特异,诊断不难。必要时取脓汁少许镜检。如欲判别为何种菌,则可用革兰氏染色后检查判定,牛放线菌中心呈紫色,周围辐射状菌丝呈红色;林氏放线菌呈均匀的红色。
  5 防治
  应避免在灌木丛和低湿地放牧,防止皮肤和黏膜发生损伤。治疗可采取局部和全身性疗法,手术和用药相结合。硬结可外科切除、内服碘化钾,或结合应用链霉素治疗。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