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其他 » 正文

三类动物疫病:丝虫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7-19  来源:- 未知来源 -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544
  丝虫病系丝状线虫寄生于牛、羊、野生反刍类、马、驴等动物腹腔内引起的寄生虫病,又称腹腔丝虫病。寄生于腹腔的成虫,致病性不强;但有些种的幼虫,可寄生于非固有宿主的某些器官,引起如脑脊髓丝虫病和浑睛虫病等一些危害严重的疾病,给畜牧业造成一定的损失。
  1 病原学
  在我国主要为马丝状线虫、指形丝状线虫和鹿丝状线虫(又称唇乳突丝状线虫),为丝虫目、丝状科、丝状属之线虫。
  马丝状线虫雄虫长40~80毫米;雌虫长70~150毫米,尾端呈圆锥形;微丝蚴长190~256微米。鹿丝状线虫雄虫长40~60毫米;雌虫长60~120毫米,尾端为一球形的纽扣状膨大,表面有小刺;微丝蚴有鞘,长240~260微米。指形丝状线虫雄虫长40~50毫米;雌虫长60~80毫米,尾末为一小的球形膨大,其表面光滑或稍粗糙;微丝蚴大小与鹿丝状线相似。
  2 流行病学
  成虫寄生于腹腔,所产微丝蚴进入宿主的血液循环。微丝蚴周期性地出现在畜体外周血液中。外周血液中的马丝状线虫微丝蚴的数量高峰出现在黄昏时分;外周血液的指形丝状线虫微丝蚴的密度以早晨6时、中午12时、晚6时和9时较高。中间宿主为吸血昆虫:马丝状线虫为埃及伊蚊、奔巴伊蚊及淡色库蚊,指形丝状线虫为中华按蚊、雷氏按蚊、骚扰阿蚊、东乡伊蚊和淡色库蚊;鹿丝状线虫可能是厩螫蝇或一些蚊类。当中间宿主刺吸终末宿主血液时,微丝蚴随血液进人中间宿主——蚊虫的体内,在那里约经15天左右发育为感染性幼虫,并移行至蚊的口器内。当这种蚊再次刺吸终末宿主的血液时,感染性幼虫即进人终末宿主体内,经8~10个月,发育为成虫。
  当携带有指形丝状线虫之感染性幼虫的蚊刺吸非固有宿主——马或羊的血液时,幼虫即进人马或羊体内,但于宿主不适,它们常沿环淋巴或血液进入脑脊髓或眼前房,停留于童虫阶段,引起马或羊的脑脊髓丝虫病或马浑睛虫病。
  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寄生于马、牛等动物腹腔内的成虫致病性不强,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
  指形丝状线虫或鹿丝状线虫的童虫迷路进入马、骡等眼前房时,刺激引起角膜炎、虹彩炎和白内障,称浑睛虫病。角膜穿刺法可取出虫体,长约1~5厘米。
  指形丝状线虫童虫,间或鹿丝状线虫童虫迷路进入马、绵羊脑脊髓系统时,可引起运动无力、共济失调、跛行、眼睑低垂、耳朵耷拉、腰部麻痹,称腰痿病。病理变化为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轴索和髓鞘质发生灶性软化和变性,所见虫体约为1.6~5.8厘米长。
  4 诊断
  早期诊断须用指形丝状线虫提纯抗原,进行皮内反应试验。
  5 防治
  控制传染源,马厩应建在干燥通风处,并远离牛舍。蚊虫出现季节,应尽量避免马、骡与牛接触。普查牛只,对带微丝蚴的牛,应用药物治疗,消灭病原。
  阻断传播途径,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蚊虫孳生地;用药物驱蚊灭蚊。
  药物预防,新引进马,用20%海群生进行预防注射,每月一次,连用4个月。腰痿病治疗须在皮内反应呈阳性、尚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时,才能收到较好效果。常用药物为海群生,口服和注射配合使用。浑睛虫病的根本疗法是采用角膜穿刺法取出虫体,再用硼酸液清洗和抗菌素眼药水点眼。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