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鼻腔肺炎是由马疱疹病毒1型和4型引起马属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以发热、白细胞减少、呼吸道卡他特征。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
1 病原学
马疱疹病毒1型又称马流产病毒,4型又名马鼻肺炎病毒,均为疱疹病毒科甲亚科水痘病毒属成员。
本病原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弱,不能在宿主体外长时间存活,能被很多表面活性剂灭活,0.35%的甲醛溶液可迅速灭活病毒。
2 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病马和带毒马。本病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仅马属动物感染,疫区以1~2岁马多发,3岁以上马呈隐性感染。本病在易感马群中有高度传染性,一般常呈地方流行性,幼驹断乳期多发。
3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2~10天。
病畜表现为发热,呼吸道卡他,流鼻液,结膜充血、水肿。无继发感染1~2周可痊愈。有的继发肺炎、咽炎、肠炎、屈腱炎及腱鞘炎。临床分为两型。
鼻腔肺炎型:多发生于幼龄马,潜伏期为2~3天,发热、结膜充血、浮肿、下颌淋巴结肿大,流鼻液,伴有中性粒细胞减少。无继发感染一周可痊愈。如并发肺炎、咽炎、肠炎,可引起死亡。
流产型:见于妊娠母马,潜伏期长,多在感染1~4个月后发生流产。少数足月生下的幼驹,多因异常衰弱、重度呼吸困难及黄疸,于2~3天内死亡。
4 病理变化
鼻腔鼻炎患驹上呼吸道黏膜炎性充血和糜烂。肺脏充血水肿,肝脏、肾脏及心脏实质变性,脾脏及淋巴结肿胀、出血。
流产胎儿以可视黏膜黄染、肝包膜下灶性坏死和检出细胞核内包涵体为主要病理特征。胎儿体表外观新鲜,皮下常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和出血,可视黏膜黄染。心肌出血,肺水肿和胸水、腹水增量。肝包膜下散在针尖大到粟粒大灰黄色坏死灶。组织学检查,可在坏死灶周围细胞、小叶间胆管上皮细胞和肺细支气管上皮内,发现嗜酸性核内包涵体。肺脏可见支气管上皮细胞坏死。肺泡上皮细胞核内有包涵体,脱落的支气管上皮细胞使很多细支气管堵塞。脾淋巴组织呈现以细胞核破裂为特征的坏死,类似变化也见于淋巴结和胸腺。
5 诊断
5.1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5.2 实验室诊断
在国际贸易中,尚无指定诊断方法,替代诊断方法有病毒中和试验(VN)。
病原检查:抹片镜检(取鼻黏膜细胞,制成抹片,做HE染色,检查嗜酸性核内包涵体);细胞培养分离(采鼻咽样品用马 胎肾细胞或马真皮或肺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培养);直接免疫荧光法(可直接检查流产马胎儿组织中的特异性抗原)。
血清学检查:病毒中和试验。
病料采集:鼻咽分泌物(鼻拭子,应在发热期尽早采集),流产胎儿的肝、肺、胸腺和脾,于4℃保存及时送检,不能尽快处理的样品应置-70℃保存。
血清学检查应采取双份血样,第一份血样于发病初期(急性期)采集,第二份血样于发病后3~4周(恢复期)采集。(因本病毒到处存在,马群检测血清阳率很高,应通过双份血清检测均出现效价增高,才能说明该马群感染了本病)。
5.3 鉴别诊断
应与马腺疫、马流行性感冒、病毒性动脉炎相区分。
6 防治
执行一般性卫生防疫措施,加强妊娠马和饲养管理,不与流产母马、胎儿和鼻肺炎患畜接触。对流产母马要及时隔离(至少6周)防止接触传播。流产的排泄物、胎儿污染的场地、用具要严格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