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其他 » 正文

三类动物疫病:肝片吸虫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7-19  来源:- 未知来源 -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386
  肝片吸虫病是由片形属吸虫寄生在动物的肝脏胆管内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以破坏动物肝脏、胆管引起急性慢性肝炎、胆管炎为特征,严重时可造成幼畜大批死亡。
  1 病原学
  在我国主要为肝片形吸虫和大片形吸虫,属复殖目、片形科、片形属。
  片形吸虫成虫为雌雄同体,新鲜虫体呈棕红色,背腹扁平,口吸盘位于虫体前端,腹吸盘与口吸盘相距很近。肝片形吸虫长20~40毫米,宽10~13毫米,前端突出部呈锥形,其底部突然变宽,形成明显的“肩”。大片形吸虫长30~75毫米,宽5~12毫米,肩不明显。
  2 流行病学
  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出毛蚴,钻人锥实螺体内发育成尾蚴,离开螺体,在水生植物或水面上形成囊蚴。牛、羊吃草或饮水时吞人囊蚴,幼虫在体内移行到肝脏钻进胆管,发育为成虫。
  本病在多雨年份多发,而在干旱年份发病少。在自然条件下,新鲜雨水能刺激成熟的尾蚴大量溢出,特别在久早逢雨的温暖季节与多雨年份,常促成暴发。主要侵害牛、羊、骆驼、鹿、马,猪也能感染,人偶尔也可感染。多呈地方性流行。
  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轻微或中等感染,而家畜体况又好时,一般不表现症状。严重感染时,有明显症状。
  急性型: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消失,体温升高,贫血,腹痛,腹泻,肝肿大有压痛。有时突然死亡。
  慢性型:贫血,结膜与口黏膜苍白,在颌下、胸部及腹部发生水肿。食欲不振,体态消瘦,被毛粗乱、干燥易脱断、无光泽,肝肿大和肠炎等。
  4 诊断
  取粪便检查虫卵,或死后剖检在肝胆管内发现成虫可确诊。
  5 防治
  在本病流行地区,每年春末、冬初进行预防性驱虫。建立安全牧地和池塘,供牛、羊放牧和饮水。将粪便等堆积发酵。消灭锥实螺。治疗可用硝氯酚或硫双二氯酚等药物。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