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媾疫是马媾疫锥虫寄生于马属动物的生殖器官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以外生殖器炎症、水肿、皮肤轮状丘疹和后躯麻痹为特征。0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
1 病原学
马媾疫锥虫为一种鞭毛虫,在形态上与伊氏锥虫无明显区别,以无性分裂法进行繁殖。
2 流行病学
仅马属动物对媾疫锥虫易感,主要在生殖器官黏膜寄生,通过病畜与健康畜交配感染,幼畜可经乳汁感染,也可通过未经严格消毒的人工授精器械、用具等传染。马媾疫锥虫侵入马体后,如机体抵抗力强,则不出现临床症状,而成为带虫者。带虫马是马媾疫的主要传染源。
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马媾疫潜伏期为6个月。
媾疫锥虫侵入公马尿道或母马阴道黏膜后,在黏膜上进行繁殖,引起局部炎症。公马的包皮前端发生水肿,逐步蔓延到阴囊、包皮、腹下及股内侧。尿道黏膜潮红肿胀,尿道口外翻,排出少量混浊的黄色液体。阴茎、阴囊、会阴等部位的皮肤,相继出现结节、水泡、溃疡和缺乏色素的白斑。有的公马性欲亢进,精液质量降低。母马阴唇肿胀,逐渐波及乳房、下腹部和腹内侧,阴道黏膜潮红、肿胀、外翻,常排出少量黏液一脓性分泌物,频频排尿,呈发情状态。在阴门、阴道黏膜上不断出现小结节和水泡,破溃后成为糜烂面,但能很快愈合,其后在患部留下缺乏色素的白斑。病马屡配不孕,或妊娠后易流产。
在生殖器官出现症状后的一个多月,颈、胸、腹、臀部,尤其是肩部两侧皮肤出现突出皮肤表面的无热无痛扁平丘疹,称轮状丘疹,直径约5~15毫米,呈圆形、椭圆或马蹄形,中央凹陷,周边隆起,界限明显。其特点是突然出现,迅速消失,然后再度反复,在病的后期,出现腰神经与后肢神经麻痹,步态强拘、后肢摇晃和跛行等。少数病马出现面神经麻痹。
4 诊断
4.1 根据特征性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4.2 实验室诊断
在国际贸易中,指定诊断方法有补体结合试验(CF),替代诊断方法有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病原检查:采取尿道或阴道黏膜刮取物做压滴标本和涂片标本进行虫体检查,或将上述病料注射于兔睾丸实质内进行动物接种试验。家兔接种后出现阴囊和阴茎浮肿、发炎及睾丸实质炎和眼结膜炎。从睾丸穿刺液、浮肿液和眼泪中可以发现锥虫。
血清学检查:琼脂扩散、间接血凝试验和补体结合反应。
5 防治
在疫区,配种季节前,应对公马和繁殖母马进行检疫。对健康公马和采精用的种马,在配种前用安锥赛进行预防注射。在未发生过本病的马场,对新调入的种公马和母马,要严格进行隔离检疫。大力发展人工授精,减少或杜绝感染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