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其他 » 正文

二类动物疫病:伊氏锥虫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7-17  来源:- 未知来源 -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301
  伊氏锥虫病(又称“苏拉病”)是由伊氏锥虫引起的一种血液原虫病,多发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临床特征为进行性消瘦、贫血、黄疸、高热、心肌能衰竭,常伴发体表水肿和神经症状等。0IE将其列为B类疫病。
  1 病原学
  伊氏锥虫属于锥虫科锥虫亚属。虫体细长,呈卷曲的柳叶状,长度一般为15~34微米,宽1.5~2.5微米,平均25微米×2微米。前端尖,后端钝,中央有一较大的椭圆形核,后端有一点状的动基体。动基体也叫运动核,由位于前的生毛体和后方的副基体组成,鞭毛由生毛体长出。鞭毛与虫体之间有薄膜相连,虫体运动时鞭毛旋转,此膜也随着波动,故称波动膜。一般以姬姆萨染色效果较好,核和动基体呈深红色,鞭毛呈红色,波动膜呈粉红色,原生质呈淡天蓝色。伊氏锥虫的繁殖在宿主体内进行,一般沿体轴做纵分裂,由1个分裂为2个。伊氏锥虫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很弱。在干燥、日光直射时很快死亡,消毒药液或常水能使虫体立即崩解,50℃5分钟死亡。
  2 流行病学
  各种带虫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包括急性感染、隐性感染和临床治愈的病畜,特别是隐性感染和临床治愈的病畜,其血液中常保存有活泼的锥虫,是本病最主要的带虫宿主,如水牛、黄牛及骆驼等,有的可带虫5年之久。此外,某些食肉动物,如猫、犬、野生动物、啮齿动物、猪等也可成为本病的保虫宿主。
  传播途径主要经吸血昆虫(虻及厩螫)机械性传播。此外,本病还能经胎盘感染,食肉动物采食带虫动物生肉时感染。在疫区给家畜采血或注射时,如消毒不严也可传播本病。伊氏锥虫具有广泛的宿主群,家畜中有马、骡、驴、骆驼、水牛、黄牛、山羊、绵羊、犬及猫等,其中以马、骡最为易感。发病季节和流行地区与吸血昆虫的出现时间和活动范围相一致。我国南方各省以夏、秋季发病最多。因此,每年7~9月流行。
  3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4~11天。
  急性病例多为不典型的稽留热(多在40℃以上)或弛张热。发热期间,呼吸急促,脉搏增数,血像、尿液、精神、食欲、体质等均有明显新变化。一般在发热初期血中可检出锥虫,急性病例血中锥虫检出率与体温升高比较一致,而且有虫期长,慢性病例不规律,常见体躯下部浮肿。后期病马高度消瘦,心机能衰竭,常出现神经症状,主要表现为步态不稳,后躯麻痹等。骡对本病的抵抗力比马稍强,驴则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多为慢性,即使体内带虫也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且常可自愈。
  4 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黏膜呈黄白色。皮下及浆膜胶样浸润,全身性水肿、出血、淋巴结、脾、肝、肾、心等均肿大,有出血点。在血液中可检出吞铁细胞。
  5 诊断
  5.1 在疫区,根据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尚需进行实验室检查。
  5.2 实验室诊断
  病原检查:全血压滴标本检查(简单易行,但虫体较少时难以检出)、血液涂片染色标本检查(可看到清晰的锥虫形态,并可做血像检查)、血液厚滴标本染色检查(具有集虫效果,可提高检出率)、集虫法(把抗凝血放在试管或毛细管内离心,镜检血清和红细胞间的白色沉淀物,可提高检出率)、动物接种试验(血液标本不能发现锥虫,其他辅助性诊断也不能确诊时,可使用本法。最常用动物为小鼠。)
  血清学检查:常用的方法有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等。
  6 防治
  在疫区及早发现病畜和带虫动物,进行隔离治疗,控制传染源,同时定期喷洒杀虫药,尽量消灭吸血昆虫,对控制疫情发展有一定效果。必要时可进行药物预防。
  治疗本病的药物有:萘磺苯酰脲、喹嘧胺、三氮脒、氯化氮胺菲啶盐酸盐。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