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其他 » 正文

三类动物疫病:溃疡性淋巴管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7-15  来源:- 未知来源 -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291
  溃疡性淋巴管炎是由伪结核棒状杆菌引起马属动物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以皮淋巴管发炎、结节和溃疡为特征。
  1 病原学
  伪结核棒状杆菌为棒状杆菌属成员。本菌不能运动,不形成芽胞,无荚膜,是一种多形性杆状菌,革兰氏阳性而非抗酸性。它通常栖居于肥料、土壤和肠道内,存在于皮肤上,以及感染器官(特别是淋巴结)中。在局部化脓灶中的细菌呈球杆状及纤细丝状,着色不均匀,在固体培养基上,可见细小的球杆状集合丛,在老培养基内常呈多形性。在血清琼脂平皿或鲜血琼脂平皿上生长良好,呈现针尖大小、透明、隆起的小菌落,菌落呈乳白色,干燥、扁平,本菌对热敏感,60℃很快杀死,普通消毒药迅速杀死。
  2 流行病学
  病畜是本病的传染源,病菌存在于污染的肥料、土壤及垫草内,存在于皮肤上,以及感染器官(特别是淋巴结)中。通过皮肤伤口感染,一般不直接传染。感染动物为马属动物,多发生于马、骡、驴,羊、骆驼等也可感染。本病多呈散发,病程缓慢,一般呈良性经过,在热带,感染的驴多呈恶性经过。
  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病畜皮下淋巴管肿胀,似手指状,柔软有疼感,沿肿胀淋巴管产生很多小结节、脓胀和溃疡,但不侵害周围淋巴结,病变部淋巴结不变硬,不化脓。开始在一侧后肢或两肢呈现弥漫性肿胀,患肢疼痛,有跛行。以后在跗关节周围和系部出现界限明显、细小、棕黑色、有疼痛的小结节,破溃后形成圆形或不规则的溃疡,溃疡边缘不整似虫蚀状,在隆突底部呈灰白色或黄色,排出带血脓汁,并有肉芽组织增生。治愈后,形成结节状疤痕。病程较长,常可持续数月到数年。严重病例,病变可蔓延到躯干、颈部、前肢及头部,或转移到肺脏和肾脏等形成脓灶肿,使病程恶化甚至死亡。
  4 诊断
  4.1 根据特征性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诊断,如需要可进行实验室诊断。  
  4.2 实验室诊断
  采取未溃脓肿的脓汁,做微生物学检查。但有时还可检出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其他细菌,诊断时应注意。
  4.3 鉴别诊断
  应与皮鼻疽、流行性淋巴管炎鉴别。
  5 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厩舍卫生,防止外伤。发生外伤时,及时治疗。对结节、溃疡在清洗消毒后,可涂碘酊或其他消毒药,并配合应用青霉素等全身治疗,可提高疗效。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