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其他 » 正文

三类动物疫病:鹿茸真菌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7-15  来源:- 未知来源 -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236
  鹿茸真菌病是由某些霉菌感染鹿茸而引起的一种鹿茸疾病。
  1 病原学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中的某些成员。其菌丝为有横隔的多细胞,目前只清楚其无性繁殖过程,而不清楚其有性繁殖过程,故为半知菌。
  2 流行病学
  患病的公鹿为主要传染源。主要由病鹿与健康鹿直接接触,使鹿茸发生擦伤而感染。也可能通过饲养员或饲养用具间接接触鹿茸皮肤传播。仅公鹿感染,其他有角动物未见感染。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6~7月鹿茸生长旺季多发。气温高、湿度大、昆虫多、鹿茸有损伤易诱发。
  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以鹿茸发痒,茸皮上有梅花状或呈圆形小疱、溃疡和结痂为特征。
  病鹿精神、食欲和营养状况无异常。病鹿茸角搔痒,并轻轻地用茸碰触其他鹿。不久在茸皮上出现大小形状不一的梅花开放样病灶,开始为少量呈圆形、边缘整齐的小疱和形成丘疹,小疱逐渐扩大而破溃,不久形成结痂。在病的后期,可形成大块弥漫性干性结痂。结痂的中央部开始痊愈而生长大量茸毛。去掉结痂部位的痂皮,见有黑红色的底面(真皮上层),擦去底面,出现紫红色蜂窝状凸凹不平的真皮下层。病灶部位茸皮增厚。病灶多发生鹿茸大挺的中部,嘴头少见,茸根部未见病变。
  未经治疗的严重病例,病变只蔓延到真皮,不能扩散到皮下组织。鹿茸间质层和髓质层未见病理变化。鹿的体表其他部位无感染发病。病变鹿茸加工后有深灰色病灶痕迹。本病对茸生长速度无影响。
  4 诊断
  4.1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4.2 实验室诊断
  病原检查:显微镜检查、沙堡劳氏培养基培养(对菌落特性、菌丝和孢子进行鉴定)。
  病料采集:将鹿保定好,用70%酒精消毒茸皮病变部位,然后用外科刀刮取痂皮、茸皮待检。
  5 防治
  搞好饲养管理,做好清洁卫生,防止鹿群拥挤,防止积水,做好经常性的消毒工作。发现本病,立即隔离治疗,被污染的圈舍、饲槽及用具应严格消毒。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