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其他 » 正文

三类动物疫病:蚕型多角体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7-15  来源:- 未知来源 -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280
  本病分质型多角体病和核型多角体病两种。
  (一)质型多角体病
  质型多角体病(又称中肠型脓病,俗称干白肚)是由质多角体病毒寄生于蚕中肠圆筒形细胞,并在细胞质内形成多角体的一种传染病。
  1 病原学
  质型多角体病毒为呼肠孤病毒科质型多角体病毒属成员。病毒的稳定性与病毒存在环境条件等有关,游离态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弱,而多角体抵抗力较强。质型多角体在干燥状态下保持1年后还有相当的活力,但遇高温易失活性。在普通的蚕室中致病力至少可保持3~4年。在25℃,用2%的甲醛、石灰水饱和溶液浸渍20分钟;20℃,用O.3%有效氯的漂白粉溶液浸3分钟;25℃,用1%的石灰水浸5分钟;在100℃的湿热中经过3分钟或日光曝晒10小时,都能使之失去活力。
  2 流行病学
  病蚕是主要传染源。野外患本病的昆虫也可成为传染源。主要经口感染。也可能经伤口感染。病毒存在于病蚕体内,随粪和吐出的消化液排出体外,污染蚕室、蚕具、贮桑室及桑叶,健蚕食人被污染的桑叶或接触污染的蚕具及环境即可感染。
  桑蚕、樗蚕、蓖麻蚕均可感染,尤以桑蚕最易感。桑蟥、美国白蛾、赤腹舞蛾等野外昆虫也可感染。
  蚕的发病率与品种、蚕龄、季节有关。杂交一代比其亲本抵抗力强,杂交品种中夏秋蚕比春蚕抵抗力强;盛食期蚕比起蚕、脬眠期蚕抵抗力强;春季因温度、桑叶质量等条件较好,蚕抵抗力强,发病率相对较低;夏秋季因气温高、桑叶失水萎凋、蚕室高温、蚕座潮湿蒸热等可致使发病率升高。
  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本病潜伏期较长,一般为1~2龄期。
  以空头、起缩和腹泻为特征。
  传染初期症状不明显,随病势的进展,蚕食欲减退,群体发育不齐,蚕体大小悬殊。体色失去光泽,呈白陶土色,胸部半透明呈“空头状”,行动迟缓。病情加剧后,常呆伏于蚕座四周,排出白色的粒粪,死时吐出胃液。起蚕得病,皮肤多皱,体色灰黄,食桑逐渐停止,起缩下痢。
  蚕群体发育不齐,病蚕常排乳白色黏粪。当挤压蚕胸部或尾部时,流出的肠液呈米汤状,黏粪带乳白色。轻度病蚕,在第8环节背面撕开体壁,中肠后部有乳白横皱纹。后期,则解剖后中肠部位呈乳白色脓肿现象。
  4 诊断
  4.1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4.2 实验室诊断
  病原检查:显微镜检查(取中肠后部组织一小块,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见到大量折光性强、大小不等的多角体可确诊)。
  血清学检查:双向扩散法和对流免疫电泳法(灵敏度高,可用于早期诊断)。
  5 防治
  消灭病原,养蚕前要用1%的有效氯漂白粉液或O.5%的新鲜石灰浆,将蚕室、蚕具等彻底消毒。
  防止病原体扩散传染,蚕期饲育过程要严格捉青、分批、防止混批饲育。及时淘汰弱小蚕。发现病蚕要马上使用蚕座消毒剂及时处理蚕沙,防止病毒蔓延。
  加强饲育管理,饲育过程应按养蚕技术要点进行,促使蚕体发育齐全,严格控制壮蚕期的温湿度。
   (二)核型多角体病
  核型多角体病(又称血液型脓病或体腔型脓病,欧洲称黄疸病或脂肪病)是核型多角体病毒寄生和繁殖于寄主血细胞和体腔内各组织细胞核内而引起蚕的一种传染病。
  1 病原学
  核型多角体病毒为杆状毒科多角体病毒属成员。本病毒在细胞核内形成一种特异的核型多角体(一种结晶蛋白质),其中包含着许多病毒粒子。病毒粒子由多角体蛋白质保护,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但被碱性溶液溶解而释放出来的病毒和游离在多角体之外的游离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是很弱的。
  游离态的病毒在37.5℃中,经过1天左右就失去致病力。在1%的甲醛溶液里3分钟、O.3%的漂白粉溶液中1分钟失去致病力。但核型多角体内的病毒,在常温下保存2~3年仍有致病能力。在夏季日光下曝晒2天以上,用2%的甲醛溶液消毒15分钟,0.3%有效氯的漂白粉溶液或1%的石灰浆消毒3分钟,都能杀死多角体内的病毒。
  2 流行病学
  病蚕是主要传染源。患本病的野外昆虫也是传染源。本病主要经口感染。也可经体表伤口接触感染。病蚕流出的脓性体液及病昆虫的排泄物污染蚕室、蚕具及桑叶,被健蚕食入或接触即可感染发病。
  家蚕、野蚕、樗蚕、蓖麻蚕、桑蟥等均易感。各龄期蚕均易感染,蚕龄越小易感性越强,同一龄期以起蚕最易感。
  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以狂躁爬行,体色乳白,躯体肿胀易破、流出血液呈乳白色脓汁状,泄脓后蚕体萎缩、死亡为特征。雉蚕一般3~4天,壮蚕4~6天发病死亡。
  根据发育阶段不同,其症状表现有以下几种类型:
  不眠蚕型:发生于各龄催眠期。表现体壁绷紧发亮、呈乳白色,不吃且狂躁爬行,不能人眠。
  起缩蚕型:多见于各龄起蚕。表现体壁松弛皱缩、呈乳白色,体型缩小,不吃且狂躁爬行,最后皮破流脓死亡。
  高节蚕型:发生于4、5龄盛食期。病蚕体皮宽松,环节之间的节间膜肿胀、隆起呈竹节状。隆起部和腹足、有时在气门附近体壁呈明显乳白色,最后皮破流脓而死。
  脓蚕型:主要发生于5龄后期至上簇前。表现环节中央隆起呈算珠状,体色乳白,皮肤破裂流脓而死或结薄皮茧死亡。
  黑斑型:多发3~5龄蚕。病蚕左右腹脚呈对称性焦黑色,成焦足蚕。有的在气门周围出现黑褐色环状病斑。
  蚕蛹型:见于5龄后期,有的感染蚕发病迟缓,虽能营茧化蛹,但蛹体呈暗黄色,极易破裂,一经震动即可流出脓液而死。
  4 诊断
  4.1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4.2 实验室诊断
  病原检查:取病蚕体液或组织块制成涂片,于低倍镜下检查,如发现折光性较强,大小整齐的六角体或四角体即可确诊。
  5 防治
  蚕室、蚕具彻底消灭病原。其方法有两种:①漂白粉消毒,对蚕室、蚕具进行漂白粉液喷雾消毒。消毒时间在养蚕前3~4天。喷药后保持湿润半小时以上。②福尔马林消毒,蚕室用喷雾法,蚕具用喷雾或浸渍法消毒。一般于养蚕前7天左右消毒,消毒后封闭蚕室,温度保持23℃以上。经一昼夜后打开门窗,待药味散发后再养蚕。
  严格蚕期卫生制度,及时消灭室内外的污染源。严格分批捉青,淘汰弱小蚕,蚕座经常撒药。选拔培育抗病的蚕品种。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