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其他 » 正文

三类动物疫病:利什曼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7-15  来源:- 未知来源 -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235
   利什曼病(又称利什曼原虫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寄生在人、犬中的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以皮肤或内脏器官的严重损害、 坏死为特征。OIE将其列为B类疫病。
  1 病原学
  利什曼原虫,属锥体科利什曼属。目前已报道有16个种和亚种具有致病性,犬利什曼病多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
  利什曼按其生活史的共同特点有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两个时期。前鞭毛体呈柳叶形,体形狭长,大小为15~20微米×1.5~3.5微米。虫体内有一较大的圆胞核和棒状动基体,动基体在核的前端,并由此伸出一条鞭毛作为运动器官,见于传播者白蛉的消化道内。无鞭毛体呈卵圆形或圆形,大小为1.5~3微米×2.5~6.5微米。无鞭毛体多见于感染动物的巨噬细胞内,且常因巨噬细胞破裂而游离于细胞外,有时可散落于细胞上。
  2 流行病学
  本病的流行发生与气候环境关系密切。利什曼原虫最初感染野生动物,尤其是啮齿类。内脏型利什曼原虫贮藏在家犬体内。再由犬类传给人类,成为人畜(兽)共患寄生虫病。利什曼原虫的传播媒介是白蛉属(东半球)和罗蛉属(西半球)的吸血昆虫。
  3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3~5个月或更长时间。
  犬内脏利什曼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晚期主要表现为脱毛、皮脂外溢的鳞屑脱落、结节和溃疡,以头部尤其是耳、鼻、脸面和眼睛周围最为显著。并伴有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嗓音嘶哑、消瘦等症状,最后死亡。有些病犬出现鼻出血、眼炎和慢性肾功能不良的症状。
  4 病理变化
  内脏利什曼病可见动物体严重消瘦,脾、肝和淋巴结肿胀和广泛性的溃烂性皮炎,各种黏膜和浆膜苍白并出现出血性淤斑。一些病例还可能出现肝、脾和肾的淀粉样变性。
  皮肤利什曼病引起皮肤病变,不侵害内脏。
  5 诊断
  5.1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5.2 实验室诊断
  取病变处皮肤进行涂片或刮片进行虫体检查,或通过淋巴结、骨髓穿刺检查虫体。
  6 防治
  防范昆虫媒介传播利什曼病,尤其是在白蛉生长旺盛的季节,用药物扑杀白蛉,可在住屋、畜舍、厕所等白蛉易出现的场所喷洒杀虫剂。患利什曼病的动物应采取扑杀销毁处理。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